阿里腾讯领衔“全民回购”:3000亿筑底,还是集体强撑泡沫?

狂风暴雨中,科网巨头们正用千亿资金试图砸出一个股市底部。

据雪豹财经社不完全统计,过往近一年中,港股科网股、美股知名中概股已公布的回购金额总计至少约合3000亿元人民币,其中既有数百亿美元规模的阿里,也有千万美元的蘑菇街。

若从2021年5月算起,港股“第六次回购潮”至今已持续了近一年(第五次回购潮结束于2020年1月)。截至2022年4月21日,港股上市公司回购金额已达165亿港元,同比增长140%,已接近去年总回购金额的一半。

在美股中概股市场,阿里巴巴今年3月宣布启动250亿美元的巨额回购,随即在市场引发多米诺效应,中概股、港股科网巨头纷纷加入回购大军:小米宣布百亿港元回购,腾讯3月底开始连续14个交易日进行回购,年初至今已累计斥资逾60亿港元。

2022年这波回购潮与以往有何不同?在这些关键差异的背后,后市还会有多少风浪?

01 第六次浪潮

一般来说,公司回购股份是认为现有股价明显低于内在价值,因此通过回购来向市场传递信心,企稳股价。

此次回购潮不但是历次回购中持续时间最长的,也是力度最大的。2021年港股回购总规模即已达到382.5亿港元,同比2020年增长137%。

进入2022年首季,伴随着科网巨头陆续发布2021年Q4及全年财报,这轮集体回购的主角从港股转移至美股中概股,由阿里砸出250亿美元拉开序幕。

3月22日,阿里宣布将回购计划金额从150亿美元增至250亿美元,创下了中概股的回购新高,这一金额约为彼时阿里市值的10%。

巨额回购也点燃了市场情绪,阿里股价随即大涨11%,同时带动了整个中概股的反弹:当天爱奇艺涨超24%、哔哩哔哩涨20%,拼多多涨近19%。

中概股们不仅在股价上跟涨阿里,还纷纷掏出真金白银“抄底”自己:百度(45亿美元)、京东(30亿美元)、网易(30亿美元)等大厂先后宣布高达数十亿美元的回购计划;“小厂”们也不落人后,达达集团、叮咚买菜、怪兽充电等,也“勒紧裤腰带”拿出千万美元级别的资金回购。

回购的浪潮很快从大洋彼岸席卷至香港。

去年的港股“回购王”小米最先反应,发布百亿港元回购计划;腾讯虽未宣布具体回购计划,但3月底至4月中旬连续14个交易日进行回购,累加1月和2月的金额,年初至今4个月,腾讯已总计回购64亿港元,接近去年小米84亿港元的规模。若保持回购态势,今年港股回购王或将易主于腾讯。

从港股整体来看,近一年来股价曾遭到重创但现金流充裕的科网股,依然是回购主力。港股回购中也呈现了大厂带头、小厂跟投的景象。除腾讯、小米等大厂甩出十亿美元级回购单外,平安好医生、京东健康、泡泡玛特等也都加入回购浪潮。

不过,虽然此次回购大军来势汹汹,但资本市场依然深不见“底”。3月至今,恒生指数累跌近10%,恒生科技指数继续下探超23%。若从去年5月开始算起,两大指数分别跌了29%和51%。

而港股前五次回购潮涌起之后,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均出现中长期企稳回升,一年后平均累涨分别为19%和52.9%。

(港股前五轮回购潮后均会回暖 图源:海通证券)

02 更舍得,也更惨烈

巴菲特曾表示,企业必须满足两个条件才会考虑回购,其中之一是“拥有充裕的资金”。不过此次科网巨头回购背后,多少都有点勒紧裤腰带回购的味道。

阿里在去年Q4净利润暴跌75%的情况下,依然计划拿出250亿美元现金用于回购,这一数字已经比阿里一整个财年的净利润还高。曾被誉为“最赚钱互联网公司”的腾讯,也遭遇了近十年来未遇的连续两季度净利润负增长,但饶是如此,依然大手笔回购。

更有公司是在亏损的情况下,挤出钱来回购。

京东2021年全年净亏损36亿元人民币,但仍宣布了30亿美元的回购计划。类似京东这样亏损状态下仍掏钱回购的公司不在少数,如哔哩哔哩、达达集团、京东健康等。

甚至连未曾上市的字节跳动,都在此刻回购员工手中的期权。据多家媒体的报道,4月15日,字节在内部宣布以每股142美元回购期权,较上一轮回购价上涨8%。

大厂们不计亏损豪掷千金回购,靠的是背后雄厚的家底,而此次回购潮名单中更多出现的是中小公司的名字。比如,怪兽充电的市值仅为4亿美元,却拿出了5000万美元用来回购,公司现金流仅为4.3亿美元。最“狠”的当属蘑菇街,市值仅剩2300万美元,却拿出了1000万美元回购。

“全民”咬牙回购的背后,是由疫情、中概股股灾、科网行业寒冬所造成的惨烈的系统性崩溃。

时至今日,全球依然笼罩在疫情这只黑天鹅的翅膀之下。不论是消费端亦或是供应端均遭受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早已贯穿人们消费生活方方面面的科技互联网公司,更是首当其冲。

多家公司的财报中,“受疫情影响”已成高频关键词,而疫情导致的经济下行又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电商、在线广告等领域造成巨大影响,这也导致了以阿里、京东、拼多多等为代表的消费电商平台营收的大幅波动;涉及线下业务的公司所受冲击则更为直接,如美团、携程等。

如果说疫情是对经济的全方位影响,美股中概股股灾,则更像是一次精准打击。

中概股,一年之间成了“中丐股”。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4月14日,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共计280家。股价低于1美元的有60家,1至2美元之间的有68家;市值方面,低于3500万美元的有79家,低于5000万美元的有101家,低于1亿美元的有135家。(详见雪豹财经社《风口过后,中概股“一元店”开张》)

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在一份报告中称,截至2022年3月,在美主要股票交易所挂牌的中概股总市值约1.1万亿美元,与2021年的高位相比蒸发了超过1万亿美元,相当于腰斩。

港交所大盘指数也迎来了巨跌。被称作东方纳斯达克的恒生科技指数,去年一年跌去70%,期间腾讯、阿里腰斩,教育股更是“1折”起。

在疫情和股灾影响下,科技互联网的冬天显得格外漫长。本就增长见顶、红利不再的互联网巨公司,难以讲出新故事。

巨头们曾手持巨额资金,横向链接出一个个商业帝国的投资业务,在寒冬之下也结结实实挨了一枪。不论是老牌CVC(企业风投)BAT、小米,亦或是投资新秀京东、哔哩哔哩,整体业绩都被投资业务亏损所拖累。(详见雪豹财经社《大厂自断“金手指”?BAT的“红杉们”何去何从》)

03 信心十足还是巨浪投子?

巨头们在水中投下一子,是翻起滔天巨浪还是掀起一阵涟漪?主要取决于外因和内因两方面。

宏观环境的变化、流量红利的消失和疫情黑天鹅的影响,让过去10年来狂飙突进的互联网行业踩下了急刹车:风口日益模糊,业务增长乏力,而“降本增效”和“有质量的增长”,成为诸多科技互联网公司财报中的关键词。

处在舆论风口浪尖的互联网大厂CEO们,在承认艰难现状的同时,也不得不肩负起稳定军心的重任。这个冬天可能比以往更难熬。(详见雪豹财经社《腾讯阿里和字节们如何过冬?CEO们达成罕见共识》)

中概股近况亦未现拐点。3月以来已有5批共40家中概股被美国证劵交易委员会列入“预摘牌名单”,其中不乏百度、爱奇艺、微博等明星中概股。

证券分析之父、巴菲特的恩师格雷厄姆曾说过,“股价短期是投票机,长期是称重台。”归根结底,企业经营基本面才是护城河,也是决定后市能否穿越牛熊、脱颖而出的内因。

那些主业基本盘稳健的公司,更容易守得云开见月明。腾讯在以往历史中有七波回购,都能成功抄底且后市保持上涨,正是因为公司的基本面稳定,游戏、社交等核心板块均占据行业霸主地位,股价才能穿越熊市长期看涨。(详见雪豹财经社《腾讯抄底腾讯,腾讯卖出“腾讯”》)

巴菲特认为回购的另一条件是,“CEO要认为当下的股价远低于公司内在价值”。

这意味着,只有那些现金流稳定、基本面稳固的企业,在特殊环境下造成的超低价,才会有较高的投资价值。

毕竟,真要顶住逆流、成功上岸,靠的不是脖子上的金链子,而是一身强有力的肌肉。

今日话题

港股/中概股整体走势到底了吗?

关键词:

推荐DIY文章
缓解居民信贷还款压力 多家银行推出金融支持措施
政府补贴减少 熊猫乳品利润出现下滑
国内女鞋品牌相继披露业绩报告 昔日女鞋巨头陷入转型瓶颈期
募集新股方案获批 安信信托资产重组迎来实质性进展
从孤勇者自律到全网玩梗狂欢 互动派成为健身产业发展主流
一季度净利润超33亿美元 特斯拉已连续第11个季度盈利
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地 银行理财业务或迎来新发展机遇
个人养老金具体有何作用 哪些人可以参加缴纳?
一季度我国外汇市场运行保持平稳 跨境资金流动总体稳定相对均衡
最新全国物流保通保畅运行数据显示 目前全国货物运输总体有序
展现海南自贸港营商环境 三部门联合发布《投资指南》
建立重点物资车辆通行证制度 交通运输部加快推广全国统一互认通行证
行业整体缺乏准入门槛 天价殡葬费饱受诟病却屡禁不止
问题食品充斥市场 民间打假维权兴起
最高人民法院举行新闻发布会 通报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总体情况
净利连降4年终亏损 诚安达因亏损受到市场关注
电动汽车消费者并未止步 一季度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增长近120%
向全电动产品阵容转型 通用汽车正开发全新电动汽车平台GMBT1
Penske汽车运输集团旗下卡车租赁 向福特汽车订购750辆电动货车
PsiQuantum与梅赛德斯奔驰 就量子计算改进电池技术展开合作
大众CEO再次夸奖特斯拉 认为大众和特斯拉之间还有很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