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罕见的是,近10年来腾讯的净利润首次出现下滑。
日前,腾讯公布了Q3财报。财报显示,腾讯2021年第三季度收入约1424亿元,同比增长13%;但是按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指撇除了若干一次性及/或非现金项目的影响,以体现核心业务业绩的准则),腾讯的净利润为317.5亿元,同比下降了2%;净利润率由去年同期的 27%下降至 23%;权益持有人应占盈利为318亿元,同比减少了2%。
从数据上来看,腾讯多年来的增长神话是破灭了,但这一定就是坏事吗?
从Q3财报来看,腾讯的主要业务分为三部分:增值服务业务、网络广告业务和金融科技及企业业务。其中,增值服务Q3季度收入约752.03亿元,占比约52.8%,同比增长8%;网络广告Q3季度收入约224.95亿元,占比约15.8%,同比增长5%;金融科技及企业业务收入约433.17亿元,占比约30.4%,同比增长30%。
单从数字上来看已经很明显了,腾讯的业务总体上仍然是以增值服务为主导的,而增值服务又包括游戏与通信社交网络收入两部分,以游戏为例,腾讯本土市场的游戏收入达到了336亿元,同比增长5%,腾讯的业务基本盘仍然是增值服务;增长最为迅猛的业务是金融科技及企业业务,这主要包括了支付业务、腾讯企点和腾讯云,以腾讯云数据库(TDSQL)为例,该数据库的服务范围涵盖了超过三千家企业,以及中国前十大银行中的六家,长成了相当的规模。
腾讯的业务变化,体现了腾讯发展的新思路:拥抱监管、稳住娱乐、加码技术。背后的原因可以从两方面来解释。
第一,拥抱监管,注重社会效益。
8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这份通知也被称为“史上最严防沉迷新规”。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腾讯在自己的Q3财报中这样解释:2021年9月,未成年人在本土市场游戏时长的占比为0.7%,同比下降5.7%;流水方面,今年9月,未成年人本土市场游戏流水的占比为1.1%,同比下降3.7%。同时腾讯承诺将会通过升级巡航系统等手段持续打击未成年人冒用成年人账号的现象。腾讯在财报中单独将这一条拎出来特别说明,不仅是因为游戏业务对于腾讯非常重要;更重要的是,作为国内游戏巨头,腾讯算是正面回应了监管机构和网民,表达自己愿意配合监管政策,为了社会效益舍弃经济效益,向社会纳了“投名状”。
放弃了未成年人带来的经济收入,并不代表腾讯就要放弃游戏业务这个重要组成了。虽然本土游戏市场的增值放缓了,但是国际市场游戏业务的增长在显著提升,Q3财报数据显示,国际市场游戏收入113亿元,同比增长20%——随着国内对于游戏行业的约束不断收紧,向海外拓展游戏业务,既是对于放弃部分经济效益的弥补,也是腾讯稳固、扩展已有业务的新方式。
第二,加码技术,用数字拥抱实体经济。Q3季度财报数据显示,本季度腾讯的研发支出达到了137.3亿元,同比增长约38.6%,在营收中占比9.6%,创单季度新高;前三季度研发支出共378.59亿元,同比增长约36.2%,在营收中占比9.1%。腾讯不断提高技术投入成本,势必会对净利润的数据产生消极影响,短期业务出现承压是必然的。那么,近几年投的钱究竟花到了哪里呢?
主要是To B业务,特别是金融科技及企业业务板块,数据显示,腾讯在这个板块投入的资金达到了310亿元,同比增长29%,是所有核心业务板块中投入增速最大的。金融科技及企业业务说白了,就是腾讯利用自家的大数据、AI算法等优势来为其他相关企业、实体产业以及政府部门等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以腾讯云生态为例,根据腾讯官方公布的数据,自2018年建立以来,腾讯云的合作伙伴已经超过了9000家,在30个行业中推出了400多个联合解决方案,年营收规模破千万的合作伙伴达到数百家;年收入破千万的合作伙伴年均增长率达150%,合作产品收入年均增长率达115%。其中,腾讯云的“千帆计划”打造的企业应用连接器,帮助企业和SaaS(Software-as-a-Service,即通过网络来提供软件服务的厂商)厂商打通账号、数据和应用,连通效率可以提升5-10倍。
不仅帮助实体产业,腾讯也亲自下场参与高新技术研发。以芯片研发为例,2020年,腾讯成立了蓬莱实验室,专注芯片研发;今年11月3日,在2021腾讯数字生态大会上,腾讯正式公开了实验室的成果:“紫霄”芯片(注重AI算法),“沧海”芯片(注重视频处理)和“玄灵”芯片(注重高性能网络)。
腾讯加码技术,用数字拥抱实体的背后,就是腾讯也在积极探索“脱虚向实”——作为行业巨头,腾讯不甘心仅仅做一个市场软件提供者,而是在软硬件领域都有抓手的综合性企业,这样业务才能多元、收入结构才能更稳定。
所以,腾讯对于技术的持续投入,同时还要保证服务业务和广告业务保持一定的增长态势,就势必要投入相应规模的成本,体现在数字就是利润的下滑。不过,笔者认为这种下滑对于腾讯的影响是可以忽略的,腾讯吃了那么多年流量红利,家大业大,这点损失不会伤到腾讯什么;再者,腾讯的利润下降不是因为经营问题而是业务改革所要经历的“阵痛期”,从长期来看,这对于腾讯而言是利好的。
2021年,“元宇宙”的概念在资本圈和科技圈被炒的异常火爆,从海外的微软、脸书、谷歌到国内的字节、腾讯,各家都按照自己对于“元宇宙”概念的理解,重金押注,提出了对于元宇宙的布局。
关于“元宇宙”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尚且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可以大致理解为一个由特定接口把互联网和现实缝合到一起的虚拟世界,是一种高沉浸、立体式的互联网,就像电影《头号玩家》中描绘出的绿洲场景一般。也就是说,大家都知道未来互联网的走向很有可能会是这样,但是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上,不同的企业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2020年,马化腾在腾讯的内部刊物《三观》中这样写道:“现在,一个令人兴奋的机会正在到来,移动互联网十年发展,即将迎来下一波升级,我们称之为全真互联网。”“全真互联网”的概念便出现了。
笔者对于腾讯全真互联的理解,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说。
第一,虚实融合。“连接一切,打通虚实”是腾讯自己对于全真互联的概括。联系腾讯近年“脱虚向实”的动作,笔者更愿意将其理解为为实现“脱虚向实”而采用的手段。即通过不断完善AR、VR等技术,把现实虚拟化(比如全息投影)、把虚拟真实化(比如3D打印),再通过全息互联网让人的视、听、触、嗅等感官突破时间、空间和人的主观印象的限制。
第二,硬件打底。前文提到,腾讯花了大钱在加码技术投入,特别是芯片方面的研发,这与全真互联是分不开的。要实现全真互联这样非常科幻的设想,只靠软件、离了硬件是不行的。消费者要在虚拟和现实之间穿梭,需要AI和算法作为桥梁,而AI和算法的发达与是否有专业的自研芯片有很大关系。在业内,算法的迭代以周为周期,而芯片的迭代以季为周期,如果缺乏自研芯片,就只能去采用市场上的通用芯片或者费大力气找芯片厂商定制适配芯片,这些都会大大提高成本;除了芯片之外,还有5G技术提供的流量处理能力和超高清、低延迟的网络信号传输能力等。一轮推导下来,硬件就是腾讯全真互联的根基,没有底层硬件支持,全真互联这个概念将会彻底地成为圈钱的空头支票。
不过,全真互联这个大饼虽然画的很好看,并且有一堆这样那样的技术加成,看似很诱人,但也不应过于乐观。笔者认为,这里面有两点硬伤。
第一,元宇宙可能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是“元宇宙”这个概念本身就是那些擅长讲故事的互联网公司讲的一个新故事。至于这个故事究竟是什么,业内到现在都还没完全搞清楚。畅想的技术能实现多少暂时不得而知,但是能圈到大量的资本韭菜倒是板上钉钉的。同理,大环境混乱的情况下,腾讯对外承诺的支票能兑现多少,是要打一个问号的。
第二,全真互联的诞生是为了现实产业服务,而不是刻意的技术革命。笔者认为,完成全真互联需要大量的科技和资本投入,对于腾讯来说,全真互联是实现“脱虚向实”的手段而非最终目标。因此腾讯对于全真互联的投入是有天然限度的,按照过去腾讯的投机表现,一旦完成“脱虚向实”的目标,那么腾讯对于这种需要大量烧钱的东西又能提起多大兴趣呢?
笔者对于新技术、特别是互联网行业吹起来的“新技术”向来是比较敏感的。对于笔者来说,全真互联网是一个“可以期待的大饼”,它背后显示出了腾讯下定决心走出舒适圈,拥抱实体产业的决心。可以说腾讯的全真互联“押中”了元宇宙,但是元宇宙又能否押中互联网行业发展的未来吗?这是个问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视财经”(ID:yishicaijing),作者:灼华,编辑:西贝,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