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550亿的无人配送车,软银、谷歌都在抢着投

自动驾驶时代,无人配送已经不再是梦想。

成立于2016年的“硅谷”自动驾驶初创公司Nuro,无论是在产品技术研发,还是落地速度上都走在全球前沿,已经成为了全球首家启动商业化运营的无人驾驶公司。

近日,Nuro宣布完成了新一轮6亿美金D轮融资,由Tiger Global Management领投,高榕资本、Google、软银均在投资方名单之中。

此次融资过后,Nuro的估值提升至86亿美元,约550亿元,这可谓把无人驾驶配送领域的创业天花板,又往上抬了抬,那么Nuro为何能收获如此高的认可?

01明星团队背书

Nuro,源于Google无人车。

明星技术团队的背书,无疑支撑其持续发力。

Nuro联合创始人朱佳俊,曾经是Google无人车团队(Waymo)的首席软件工程师,也是该团队最早的华人面孔。2005年,朱佳俊从复旦大学毕业后,赴美就读弗吉尼亚大学,并于2年后获得硕士学位,期间朱佳俊在Google街景团队实习,搞出“click-to-go”的新想法,并获得专利。

2008年,朱佳俊正式加入Google,随后又进入无人车团队,并打造载入无人车发展史册的Google“萤火虫”无人车。

Google“萤火虫”现已退役,来源:网络

另一位联合创始人,曾是Google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负责人、首席工程师Dave Ferguson。

Nuro联合创始人,来源:网络

除了两位Google出身的创始人,Nuro团队内其他成员也大多在Google、苹果、和特斯拉等顶级企业的自动驾驶项目中有过工作经历。

正因如此,成立只有5年时间的Nuro融资拿到手软。

Nuro此前一共开展过5轮融资,融资金额超过21亿美元,其中高榕资本、软银集团等更是连投数轮,就连 网易 创始人丁磊也参与其中。

罕见的是,Nuro成为了谷歌首次对外投资无人车公司。

02无人配送从“无”到“有”

说起无人配送,其实最早的探路者就属亚马逊。

早在2013年,亚马逊便提出了无人机送货计划,并于2016年建立了专注于无人车技术的团队。不过直到2019年,亚马逊的送货车Scout才在美国华盛顿州的斯诺霍米什县进行测试。

这台看似玩具车的Scout,拥有平滑的曲线、天蓝色的外观、六轮直径较小的车胎,可以通过或绕行垃圾桶、露天椅等许多障碍物,不过在技术上仍有短板,譬如无法爬上台阶等。

Scout,来源:网络

相较之下,从Google无人车团队裂变出的Nuro在技术研发和落地速度上都走得更快。

2018年,在全球几乎所有自动驾驶公司都在关注载人领域的时候,Nuro发布了首款针对货物配送需求研发的L4级无人驾驶配送车,这让其相当吸引眼球。2年后,Nuro获得加州第一张商业运营牌照,正式开启商业化运营。

目前,Nuro已经拥有2款自动驾驶运输车,最新一代R2外观小巧,并在车头处设有行人保护,挡风玻璃也采用特殊材料以避免垂直撞击。

在性能上也进一步升级。由于Nuro的汽车属于低速运输车,在美不需要配备强制安全系统,因此Nuro的R2车型没有配备方向盘、踏板、雨刷、安全带、后视镜、安全气囊等装置。这为承载货物让出了更多的空间,此外,货舱内还可以进行温度控制,可以在运输过程中给食物保鲜。

当车辆送达到指定位置后,用户可通过下单APP解锁车辆来领取货物。

Nuro无人配送车R2,来源:网络

尤其在2020年疫情爆发后,Nuro无人配送车的功能效用更加凸显。

在国内,快递、外卖、零售这三大场景的“最后一公里”到家服务已经非常便捷,而美国不一样,O2O平台本身不多,同时可用运力较少,且人工配送费十分昂贵。

Nuro无人配送车的出现可以说为美国带来的是无人配送从“无”到“有”的变化。

正如此,Nuro“朋友圈”亦不断扩大。

Nuro与最早的商业合作伙伴Kroger早已在2018 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后者为全球最大的零售商之一。截至目前,双方已经为消费者完成了数千次送货服务。

之后,Nuro也已与沃尔玛、达美乐披萨、CVS等零售企业合作,提供百货、药品、食品以及其他必需品的无人配送服务。

来源:网络

而Nuro的商业模式也比较清晰,就是通过自有车辆,为零售店提供运力服务,再按客单量收取费用。

目前来看,Nuro选择先发力的零售领域最为匹配,首先,快递的及时性不高但数量多,体型较大,其次,若是外卖配送,对即时性要求高且环境较为复杂,配送条件相对苛刻。而零售的即时性算是中等,且配送路线及设施基本稳定且齐全。

强需求+领先地位,造就了Nuro快速成长。

03造价贵阻碍规模化

不过,当前无人配送赛道还有许多等待解决的问题,就连Nuro也无法一蹴而就。

首当其冲就是造车成本问题。无人配送车整车成本会因车型、传感器方案、计算平台选择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目前无人配送车三大件成本大概在17万,部分企业整车成本能做到20-25万元左右,也有企业的整车成本在50万元左右。

据悉,Nuro自主研发的R1由于是完全自行打造,单车成本就达百万。

而在运营成本方面,现场安全人员、后台操作人员等相关人力成本费用不可小觑,还有保险、车辆运维相关费用产生。这些费用加起来不少,而实际产生的商业化收入可能还未能填补,这也阻碍了其真正规模化发展。

另一方面,政策影响。尽管Nuro已经获批上路,但是美国运输部和美国国家公路安全局的批准文件显示,2020年-2021年两年中允许投放数量不超过5000台自动驾驶送货小车R2上路。

这也意味着,时限仅有2年,2022年之后Nuro还能否上路存在不确定性。同时,地方政府严格管控无人配送车上路数量,增长天花板明显可见。

04小结

当前,无人配送商业模式已经初步成型,相关技术也已能够支撑部分场景需求,对于全球科技巨头来说,无疑是块诱人的大蛋糕。

相较于国内企业,Nuro在美生根发芽,享受美国地广人稀的地理优势、以及替换高昂的人力成本、填补劳动力紧缺的场景高需求,进而不断抬高无人配送领域的估值天花板。

但在没有规模化的背景下,造价较高的供应链的价格很难压下来,尚需时间去优化。同时,无人配送一定程度上挑战监管政策、法规。

可以说,Nuro在内的无人配送,才刚刚起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格隆汇新股”(ID:ipopress),作者:卷发胖大星,36氪经授权发布。

关键词: 都在 抢着 估值

推荐DIY文章
盲盒一年赚10亿,为什么资本市场不买泡泡玛特的账?
新茶饮“降价内卷”的尽头,是供应链?
Saleforce增长放缓:SaaS的天花板在哪里?
丰巢:何处安放?
净利断崖式下滑?从IGG 2021财报看出海厂商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互联网招聘平台,卷在最冷“春招”
阿里会放弃飞猪吗?
NFT内幕交易猖獗,LVMH老板之子也来插一脚?
程一笑还没让快手彻底“回魂儿”
资本热捧,却遭年轻人疯狂转手,小家电不香了?
互联网会变成传统行业吗?
抖音盯上二手电商:压力来到了闲鱼转转爱回收这边
“i茅台”能拯救茅台吗?
又到旺季,凉透了的小龙虾还能翻身吗?
13家公司累计融资超60亿元,昆虫蛋白缘何成为新风口?
我花50w,成全了瑞幸和星巴克的“博弈”
贵州茅台,“一哥”的隐忧
咖啡格局已变,还能容下瑞幸?
快手选择「不躺平」
英国的B面:包容文化孕育绝佳商业环境与发达的科技
历史抛弃了火腿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