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料价格的非理性上涨已经让许多中下游企业陷入严重的订单亏损,第三季度光伏装机不及预期,如今,同样的剧情也在锂电池赛道上演。
在央视财经碳酸锂价格暴涨超230%的新闻中,锂电池原材料企业甚至并不避讳自己赚的盆满钵满,有的表示上午业务没谈成,下午就涨价,有的更是直截了当的表示,我们的利润比较稳定,销售价格上涨比矿价上涨的还要快。而与之相对应的,是锂电池制造端毛利率的不断下滑以及被迫的的价格上涨。
市场的手已经失灵
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新能源汽车和储能都迎来了高速发展期,国内新能源汽车8月渗透率超过了20%,一边是市场的蓬勃发展,一边是生产制造端的叫苦不迭,许多人将这种状况归功于需求繁荣,然而从供需曲线上来看,却并非如此。
就碳酸锂的需求端来说,动力电池锂盐需求量属于小幅度均匀上涨,去年9月的需求量为1.18万吨,今年的平均基本单月需求基本都在1.5万吨上下。全球氢氧化锂+碳酸锂的出货量同样保持了稳定,去年9月大约为4万吨,今年大约每月达到了5万吨到5.5万吨。
相比于供需的平缓曲线,碳酸锂价格则出现了瀑布搬的直线上涨,去年9月到今年8月,价格已经从4万元每吨涨到8万元每吨,而从今年8月开始,短短3个月价格已经达到了20万元每吨。有心人会发现暴涨的起点有件大事,那就是澳大利亚锂矿巨头Pilbara公开拍卖少量锂辉石精矿,超出市场价近一倍的成交价格让Pilbara尝到了甜头,随后其再次拍卖,2240美元/吨的天价较当时市场价再次翻倍。
紧随其后的是SQM(智利化学矿业公司)、Orocobre(澳洲锂盐生产公司)、Pilbara(澳洲锂矿业公司,即PLS)和AMG(巴西锂盐公司)和赣锋锂业共同成立了国际锂业协会(ILiA),要知道全世界的锂资源都掌握在南美和澳洲的“三湖七矿”,而这些企业所掌握的矿产资源足以形成事实性的垄断,这让市场极度恐慌,也放大了资本的贪婪。
事实上,全球的锂资源是够用的,中国地质调查局全球矿产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发布的最新评估报告显示,全球碳酸锂储量1.28亿吨,资源量3.49亿吨,从消费端来看,资源保障程度较高。也就是说并非资源不够,也并非是供需错配,问题在于市场。
回过头来说国内,正极在电池的成本中占到40%左右,这样的剧烈涨价已经对我国产业链造成了巨大冲击,比亚迪、国轩高科、孚能等锂电池市场占比TOP10的企业都坐不住了,纷纷涨价,要知道锂电池生产制造是个高科技行业,市场集中度高,他们的集体涨价传递出的信号是,市场的手已经失灵了,下游的大规模涨价已经不远。
宁王也买不起矿了
另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是,宁德时代也买不起矿了。作为A股市值前十的企业中为数不多的科技企业,为国内整车市场提供了50%的电池,合作了几乎所有国产品牌,然而就是被市场上戏称的宁王,面对矿产资源超高的溢价也不得不放弃。
千禧锂业17日发布公告,美洲锂业以总对价约4亿美元成为其收购方,宁德时代未在匹配期提出更高报价而出局,但将获得2000万美元的分手费,这是宁德时代布局上游以来公开资料的首次失利。宁德时代对于上游资源的需求是不言而喻的,全球十大生产基地,手握国内绝大多数车企以及奔驰、宝马等众多海外车企的巨量订单,都等米下锅,来料生产。不继续竞价的言外之意有两个,一个是我不缺你一个矿,另一个是太贵不买。
从价格上不难看出来,宁德时代第一次和赣锋锂业竞价,只不过加价了6.9%,而美洲锂业在宁德时代报价基础上直接涨了20%多,美洲锂业的大股东正是赣锋锂业,而赣锋锂业港股上市时,LG化学、三星SDI均是其基石投资者,什么是财大气粗,这回让宁王也涨了见识。而赣锋锂业买了矿又供给谁呢,财报显示他的大客户包括特斯拉、LG等众多海外客户。如果说宁德时代拿矿稳的是国内供应链,那赣锋锂业国内国外猛拿矿真是为美韩供应链的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
原材料只用不炒
新能源产业是个巨大的市场,但越是大市场,越容易在关键原材料被卡脖子。当前,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已经不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产业链利润并没有留在拥有技术附加值的制造企业上,而是被上游直接截断。以赣锋为例,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9.89亿元,同比增长98.50%,但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506.99%,在并无颠覆式技术创新或者财务影响的情况下,营收与净利润的巨大差距只有一点可以解释,就是产品的大幅度涨价。
再看毛利率,赣锋三季报的36.12%对于锂电池制造企业几乎是个天文数字,制造企业能够有20%毛利率都是凤毛麟角。欣旺达第三季度因为原材料涨价毛利率已经跌倒了1.3%。宁德时代这样体量的巨无霸也只有27%毛利率。
如果让制造端无利可图,研发就失去了资金来源,制造业的赛道我们就会迅速落后,最终失去技术话语权的产业链又将沦为传统燃油车时代的代工厂,这绝非产业链之福。宁德时代、比亚迪这样的科技企业,在电池技术领域上已经拥有主导权,LG大本营的韩国现代也需要找宁德时代做技术授权就是例证,这样的企业本应该在产业微笑曲线上下通吃,引领行业继续高质量发展,被上游卡了脖子,实是可惜。
原材料是用来生产制造的,而不是用来炒作的,越是关键原材料的企业,越需要理性与远视。企业依赖于产业链而存活,无节制的涨价伤害的是产业链的利益,最终企业也将自食其果。
冬天来了,希望锂电池原材料快点降温,早日回归行业的健康秩序。(于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