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上海票据交易所披露的商票持续逾期名单中,牧原股份(002714.SZ)旗下共有32家子公司出现付款逾期。
虽然公司已于12月8日将所有商业汇票兑付完毕,但在三季度末,牧原股份货币资金余额99.50亿元,付款却出现逾期,让广大投资者产生疑问。
而在牧原股份疑云背后,是2021年不断下滑的猪肉行业。这让消费者喜迎“猪肉自由”,也让养殖户的生存产生危机。
“去年,亲戚朋友还很羡慕我们养猪,明里暗里打听一年挣了多少钱。今年,这种羡慕成了同情,有人甚至对我说,赶紧把猪卖了吧,都跌成这样了。”有养殖户表示。
在资本市场,猪肉股走势也不乐观,市值缩水严重。2021年,不在风口上的猪,发生了什么?猪周期以来,养猪格局和养猪模式有何变化?
提到猪,就不得不提猪周期。
生猪行业存在明显的周期性波动特征,“猪周期”出现的原因在于,猪的生产周期长、供给弹性低,这决定了供给恢复速度缓慢。
中国生猪养殖产业链主要有五个环节:饲料、养殖、屠宰、猪肉制品加工以及经销零售。国内生猪养殖企业的上游是饲料行业,下游是屠宰行业。从整体产业链看,呈现上游盈利能力较窄,中下游盈利能力较强格局。
而生猪养殖主要在产业链格局的中上游,其平均毛利和净利水平受生猪价格影响很大,呈现波动情况。
眼下,猪已经不在风口上,首先体现在业绩层面。
2021年第3季度,牧原股份单季度亏损8.22亿,天邦股份单季度亏损20.46亿元,新希望单季度亏损29.86亿元,正邦科技单季度亏损61.91亿元。
而猪价下跌是直接原因。
对此,牧原股份表示,报告期内公司生猪出栏量较去年同期大幅增加,但由于国内生猪产能逐渐恢复,2021年前三季度生猪价格较去年同期明显下降,导致公司2021年前三季度经营业绩较去年同期明显下降。
新希望也表示,与去年同期相比,报告期内生猪销售价格大幅下降,叠加饲料原料价格上涨等因素,生猪养殖成本上升,导致猪产业亏损是本期经营业绩亏损的主要原因。
根据销售简报,天邦股份今年前三季度销售商品猪280.96万头,同比增长38.73%;销售均价为20.28元/千克,同比减少64%。
从行业来看,商品猪销售价格则一路走低,从年初的26.95元/千克一路跌至9月份的11.49元/千克。从9月开始,销售价格逐步回暖至18.33元/公斤。
猪价持续探底,使得生猪养殖上市公司业绩大受影响,而整个行业也已经进入全面亏损状态。农业农村部统计数据显示,9月份全国养猪场(户)亏损面达到 76.7%。
第二,养猪成本在提升。
从成本类型来看,目前生猪养殖企业的主要成本仍然是变动成本,即饲料原材料。
从成本来看,养猪的效益在降低。在猪粮比价方面,一般情况下,1 kg猪肉成本价相当于6 kg饲料粮价格,即猪粮比价 6∶1为盈亏平衡点。
2020年全年,猪粮比均大于6:1,生猪养殖利润高,养殖者都取得了良好的收益。
而在今年第一季度后,猪粮比一路下跌一度跌破6,之后不断下降,三季度一度达到3.79。新冠疫情反复发作导致饲料粮运输受阻,导致运费上涨,推动价格上涨。
第三,资本市场的热情也在衰减,今年以来猪价急跌,资本市场对上市猪企的盈利预期大打折扣。
以牧原股份为例:2021年2月,公司市值创下历史高位,逼近5000亿元,如今跌至2637亿元。
这意味着9个月时间,市值就蒸发了2300亿元。
曾经的创业板市值“一哥”温氏股份,则从2000亿元的历史高位,跌至市值1109亿元,接近腰斩。
实际上,当采用“自繁自养”这一最具成本优势的模式的牧原股份都出现了单季度亏损时, 全体生猪养殖企业的成本压力就可想而知了。
去年,唐人神董事长曾预言“生猪产能将达20亿头,2022年猪价或跌至4~5元/斤”。如今仅过了一年时间,“5元猪价”的预言早已实现。
今年年内持续下跌的猪肉价格,令A股上市猪企 “全军覆没”,不断下滑的局面,也重塑着养猪业的格局。
说起中国的养猪格局,就不得不说牧原股份和温氏股份。
牧原的市值目前等于2个温氏。而在2015年,温氏股份却是领头羊。
生猪出栏量温氏股份1535万头,牧原股份仅有191.9万头,二者差距达到8倍。
温氏股份成功的大背景是:上世纪末至 21 世纪初期,中国拥有大量劳动力、土地及农业扶持资金,温氏股份正是瞄准契机将这些社会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向农业产业化方向发展。
轻资产生猪养殖模式以劳动力为基础生产要素。养殖农户中途退出或者弃养的问题一直存在于温氏股份轻资产养殖模式的发展过程中,但由于频次低、弃养数量小,不足以动摇温氏股份轻资产模式赖以生存的基石。
2018年,温氏股份生猪出栏量增长了5%,达到 2230万头;牧原股份增长了473%,飙升至1100万头,二者差距缩小至2倍,由此行业内形成了 “南温氏、北牧原”的两分天下局面。
2018年8月,受非洲猪瘟的冲击,在环保政策的重压之下,很多散户紧急处理手头生猪,导致生猪供应端口突然放松,猪肉市场价格急剧下降。
一旦市场价格低于生猪养殖的完全成本,温氏股份则面临着存货减值的风险,直接影响企业当期经营绩效。
2019年温氏股份生猪出栏量首度出现下降,不过1851万头的规模仍是行业第一;牧原股份下降幅度不明显,以1025万头的规模居于行业次位。
2020年是新旧“猪王”短兵交接之年。
从生猪出栏量来看,牧原股份1811.5万头,温氏股份 955 万头;从净利润来看,牧原股份274.51 亿元,温氏股份74.26亿元。
在全年头部上市猪企生猪出栏量实现明显增长,甚至部分企业实现倍增的背景下,唯有温氏股份较前一年几乎腰斩,仅相当于2018年的 42.8%。
与此同时,疯狂扩张的正邦科技达到955.97万头,以1.42万头的微弱优势领先于温氏股份,坐上了第二把交椅。
温氏股份首次失去第一,就跌落至行业第三,也因此被外界调侃为“2020年最悲伤的一头猪”。
从2021年1-9月生猪销售数据来看,牧原股份销量达到3500万头,正邦科技以1412万头稳坐第二,温氏股份1199万头,新希望890万头,天邦股份390万头分列第3-5位。
今年前11个月的生猪出栏量,牧原股份的行业首位度得到进一步巩固,正邦科技稳坐第二位,温氏股份夺得第三位。
除了市场格局变换外,模式之争还在继续。
在中国养猪业格局重塑的过程中,也要理性看待前后两任“猪王”的养殖模式。
区别于发达国家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的模式,中国养猪业存在两种模式:公司+农户和公司自养模式。
上市公司中,牧原股份是“自育自繁自养”模式的代表,该模式的特点是公司掌握生猪养殖的全部流程;温氏股份、正邦科技、天邦股份则是以“公司+农户”模式为主,在该模式下,建设一个生猪养殖项目,公司只需要负责建设饲料厂与种猪场,而肉猪育肥环节需要的猪舍以及相关饲养设备由农户按照公司的标准自行建立和投入。
在非洲猪瘟的冲击下,直接考验着养猪场的生物安全防控,自繁自养模式的优势被显著放大,代养模式难以有效防得住非洲猪瘟。
在猪瘟疫情之后,温氏股份预计非洲猪瘟疫情及后续政策变化将对生猪行业产生深远影响,生猪行业规模化扩张的进度也会受到负面影响。因此,温氏采取了保守防御的策略,作出谨慎补栏的决定,导致生猪出栏量减少。
同时,在全行业产能扩张之际没能迅速反应,温氏股份没能抓住机会大举扩建自有猪场,导致产能恢复较慢。
但今年以来的猪价急跌,甚至跌破自繁自养模式的猪企成本线,生猪出栏越多损失越大,而采取代养模式的猪企,由于生产上更具有弹性,可以通过停止外购仔猪,来降低整体成本压力;
采取自繁自养模式的猪企,就只能“做好成本管理”,通过生产指标、人工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来实现成本的下降。
在散养户为主的时代,我国生猪行业呈现较为明显的“一年涨、一年平、一年跌” 的周期性波动,一轮“猪周期”的持续时间约为3年左右。
但随着规模养殖占比逐步增大,生猪养殖向规模化、专业化养殖转变,叠加疫情的放大作用,传统 “猪周期”发生变化,由3年左右延长至 4-5年。
随着2021年2月生猪价格开始转跌,并持续下行,生猪养殖行业开始进入“猪周期”的下行阶段,短期难言见底。
按照牧原股份年度股东大会时的预判,“虽然未来价格可能有季节性反弹,但生猪价格总体呈下降趋势,预计生猪行业在2022 年或 2023 年将到达底部。”该公司还做出了“迎接行业冬天来临的准备”的表态。
猪周期是客观存在的经济规律,对养猪企业的影响不容忽视,很显然,未来,猪王之争还将继续。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经无忌”(ID:caijwj),作者:韦航,36氪经授权发布。
关键词: 猪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