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投消费的朋友,去面试硬科技了

投消费的VC开始选择离职。

在被第8家投资机构拒绝后,90后消费投资人朱向阳还是选择离开VC/PE圈,转身去了一家互联网大厂的战投部。供职于某老牌美元VC的消费组两年,朱向阳可以说亲身参与了消费投资最火的这两年,也曾投出了不少明星项目,包括上半年风风火火的拉面馆。

然而这份热闹持续到年中便戛然而止,消费投资集体入冬。在那几个月里,朱向阳一直生活在“没什么可投的与想投却投不进”的尴尬处境中。经过辗转考虑,朱向阳决定开始寻找新的机会——消费、出海、ToB,都面试了个遍,但都以失败告终。现实告诉他,VC/PE机构不再欢迎消费投资人

而另一边,投硬科技的VC却干得热火朝天,如今没有哪一家主流基金不谈投科技。这也就触发了VC圈的一场大迁徙:投消费的VC开始转行投起了硬科技。上海一位美元VC合伙人讲述了这样荒诞的一幕——有消费投资人为了投进某抢手科技项目,送奶茶的送奶茶,陪跑步的陪跑步,煞费苦心但依然打动不了创始人,“因为他们不懂科技”。这样的冰火两重天,魔幻得让人不太敢相信。

年底了,罕见一幕:投消费的VC,改看硬科技了

当“不投消费”的信号从头部基金吹响整个VC/PE圈,行业内各环节人员也密集流动了起来。

2021年,无人不谈硬科技。在行业方面,最受青睐的前三大行业依次是IT、生物技术/医疗健康、半导体及电子设备,集中度超60%。在分享这样的数据时,清科创业创始人、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倪正东曾在第21届中国股权投资年度论坛上感慨道:“回想5年甚至10年前,谁要说自己投资半导体,别人会觉得你傻,但今天没有一个主流基金不在投半导体。”

回望中国创投历史,也许从来没有过像今天这样如此渴求“技术型”创始人。一批科技创业公司被瞩目,甚至仅100天就能长成一只独角兽。

“以前我们做科技投资,觉得非常孤独,每次开基金年会,总有投资人会问一个问题:为什么你们投资的公司估值涨的慢呢?你们投资的科技公司为什么要五六年的时间才能退出呢?当时,移动互联网公司估值一年就涨了好几倍,五六年就能成为一个超级巨无霸。”如今情况大不相同,一家专注硬科技投了十余年的本土PE机构董事总经理如是说。

硬科技火过了新消费,不少投消费的投资人向硬科技GP投出了简历,但往往石沉大海。一家创立不久且刚刚募完资的硬科技GP向投资界直言道,这样的简历往往从第一步HR那里就会被卡掉,更别说更产业化的医疗等赛道,“纯消费背景的要来做投资经理级别的,即使是有经验有案例,我们都不会接受,我们还是会直接要相关行业背景的。”

一位专服务于VC/PE机构的猎头也忙坏了:“7月之前,我80%的工作量都覆盖在消费,包括宠物、护肤等各大赛道。但在这之后就变了,我现在几乎是被动地全在接触科技赛道的人,消费类背景的候选人在这个市场上已经不‘香’了。”

与此同时,他还向投资界提到一个消费投资人转行都面临的处境:“消费投资人相对来说,比较好转的是AR/VR、元宇宙、供应链等偏泛消费科技的赛道,但尽管如此,我的一位消费背景候选人还是很坦诚地告诉我:他看不懂。”

看不懂,是大多数消费投资人转行所直面的最尴尬困境。一家成立于上海且已经融到D轮之后的科技制造公司CEO向投资界描述了他的一次经历:在公司的一次新融资中,已陪伴多年的老机构股东曾向他介绍了前者关系更亲近的某头部VC合伙人,试图在新一轮融资中拉进该VC。但在一段时间的接触后,CEO拒绝了这家VC抛来的橄榄枝,“原因是,他们根本不懂科技”。

而当消费VC投起了硬科技,于是就出现了这样荒诞的一幕——拿着基金此前投过的消费品牌作为礼物送给创始人,求一波好感,比如日复一日地送奶茶等等。一位美元VC创始合伙人也见过类似的画面:“我们认识的一家芯片公司CEO私下跟我说,有投资人知道CEO喜欢跑步,一到双休日就约CEO去跑步。但其实大家很清楚,不懂科技还想打动这个领域的优秀创始人,是非常难的。”

我那个投消费的VC朋友要换赛道了

谁都不会忘记,新消费曾有过的风光。

自2020年疫情发生以来,消费赛道就肉眼可见地火了起来,几乎所有的投资机构都在找好吃的、好喝的、好用的,从咖啡、烘焙、低度酒到米粉、拉面和烧烤炸串,还有新服饰、护肤彩妆等等,无处不见投资人为新消费而忙碌的身影,同行感叹VC/PE们不是在争抢项目,就在争抢项目的路上,这个行业里一点的风吹草动都很快被曝光在聚光灯下。

这一年也被称为消费投资的“盛世狂欢”,一笔笔意想不到的融资接连诞生,越来越多人相信,中国一定会诞生更多千亿市值的消费巨头,这场盛宴没人愿意缺席——VC排队给钱、创始人手握多个TS抬高估值也不是新鲜事。一时间,消费投资也被调侃为所有行业里最没门槛的一个赛道。

在头部大基金的规模挤压下,专注投消费的中小VC明显焦虑了起来,看着超出实际的高估值,他们只能黯然作罢,“大基金有足够多的钱去deal一个估值,但我们基金的调性不允许我们去跟,因而错失了一些好的项目。”一位消费投资人无奈说。

直到接近年中时,“消费品牌的高估值,是该降降温了”的心声,开始在圈内流传起来。最先感知到这一波寒意的,是身处一线的投资人,“这个时间点至少会到来”。前两年太火爆了,消费项目存在巨大的估值泡沫,慢慢地相当一批项目现出了原形。

这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二级市场消费公司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同时,流量红利消失殆尽,一级市场的消费企业GMV上不去、市场扩张失灵了,“这导致很多看消费的基金开始变得谨慎,对项目的估值要求也高了起来”。

尤其是到了今年下半年,众人开始唱衰这一轮新消费,同时消费投资“追尾”现象开始被频繁提起,行业热度骤降。此情此景,深圳一家本土消费VC合伙人心情很复杂:“资本的力量是多么强大,去年最热的时候,大家都在谈消费,但今天朋友圈却又都在说消费寒冬来了,一年的时间把整个消费赛道都摧毁了,大家都凉了。

谨慎的他们纷纷抽身离开消费投资圈。早从二季度起,不少头部基金就已经在内部宣称:不再投任何消费项目,转投科技。这其中,北京一家老牌双币VC目前的科技投资负责人,此前就是教育等泛消费行业背景出身;还有某头部VC的消费组、企业服务组的人都投起了硬科技,甚至有基金将原本归于大消费版图的项目,悄悄细化到了“农业科技”等赛道,宗旨是——总得与科技搭上边儿。

放眼创投圈,这样的策略转变并非个案,“我自己接触的投资人中,有很多之前看消费的,但现在明确告诉我要看智能汽车赛道。”一位从事消费行业多年的FA朋友告诉投资界。看着自己常常打交道的投资人一个接一个地转换赛道,这位FA朋友也开始纠结:“看消费是不是没前途了”?

VC圈上演一场迁徙:专注的人,永远有市场

这这何尝不是一场淘汰赛?

统观投资行业变化,专注的人永远有市场。一位由中国国家主权基金支持成立的科技基金创始合伙人做了这样一个比喻:正如大家去看病,有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中国投资界现在从全科基金变成了行业专注基金。“过去的十几年,我们经常听到很多基金会说自己投资TMT,TMT其实包含近乎所有行业,但今后不能再是这种投资思维了。”

他进一步阐释道:过去投资标的大多是商业模式创新,做一个“全科医生”还是可以的,但今后必须是“专科医生”。“今天我们听到很多基金都在说要投资高科技、半导体,如果没有那么多的行业积累,或者只招一个行业专家来改变基金基因,是件特别难的事。所以我认为做专注型的基金非常重要,但要在一个行业里钻得很深。”

投消费也一样。这两年,五花八门背景的人都投向了新消费,但实际上真正把消费投得好的人少之又少。日初资本管理合伙人陈峰指出了当下新消费投资的一个残酷事实——好的品牌正在诞生,但今天90%的品牌都不是好品牌。他提醒到,消费产业基本面的改变和企业本身价值之间存在很大的鸿沟,应予以理性看待。

这是一门柔性、非量化的赛道。蜂巧资本创始合伙人屠铮也曾向投资界强调:“门槛低是对消费投资最大的误解。投消费,花钱容易,但投得好、收钱难。大家理应尊重行业规律,如履薄冰。”即使今天的新消费在经历过喧嚣而显得有些过于冷清,但在他们看来,历史无新鲜事,今天消费投资行业所发生的起起伏伏只不过是一个正常的周期波动,这在中国消费行业发展以来的多年里已经出现过多次。

眼下,消费投资正慢慢进入一个良性的区间,大家的心态都更加平和了。“创始人终于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业务本身和企业建设上,而不是天天都在跟投资人吹牛。”投资人亦如是,大家愈发客观地认知到消费并非一个非常爆炸性的领域,同样需要时间的积累。

泡沫终有破裂的一天,不论是投消费还是投科技,于投资人来说真正的考验在于,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项目,投到别人看到却不敢投的项目。

不止一位消费投资人告诉投资界:他们依然在看消费项目,甚至下沉到了县级市,去寻找还没有被行业发现的、有可能成为第一的品牌,亦或是与赛道头部走差异化的创新品牌,“要么投能成为第一的公司,要么投颠覆第一的公司”。

消费是一个长周期的大赛道,相信的人依然选择坚信。眼下冬天正是蓄力的好时机,也许好的消费项目已经在路上了。

(注:朱向阳为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投资界”(ID:pedaily2012),作者:周佳丽,36氪经授权发布。

关键词: 我那 朋友 科技

推荐DIY文章
盲盒一年赚10亿,为什么资本市场不买泡泡玛特的账?
新茶饮“降价内卷”的尽头,是供应链?
Saleforce增长放缓:SaaS的天花板在哪里?
丰巢:何处安放?
净利断崖式下滑?从IGG 2021财报看出海厂商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互联网招聘平台,卷在最冷“春招”
阿里会放弃飞猪吗?
NFT内幕交易猖獗,LVMH老板之子也来插一脚?
程一笑还没让快手彻底“回魂儿”
资本热捧,却遭年轻人疯狂转手,小家电不香了?
互联网会变成传统行业吗?
抖音盯上二手电商:压力来到了闲鱼转转爱回收这边
“i茅台”能拯救茅台吗?
又到旺季,凉透了的小龙虾还能翻身吗?
13家公司累计融资超60亿元,昆虫蛋白缘何成为新风口?
我花50w,成全了瑞幸和星巴克的“博弈”
贵州茅台,“一哥”的隐忧
咖啡格局已变,还能容下瑞幸?
快手选择「不躺平」
英国的B面:包容文化孕育绝佳商业环境与发达的科技
历史抛弃了火腿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