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评出2021年零售圈的十大事件,“即时零售”的崛起绝对拥有一席之地。
这一年,伴随美团、京东和达达的集体业务升级,以及众多新玩家的集体入场,即时零售迎来了爆发之势,这个早在几年前就被市场认知的行业,就此迎来了“春天”;伴随入局者众,行业的竞争也日渐白热化,多位业内人士认为,进入2022年行业的头筹态势将愈发明显。
好的事情也正在发生。艾媒咨询的报告显示,2019年至2020年,中国即时零售消费者满意因素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对品类丰富程度的关注从52.7%上升到60.7%,对配送时长的关注从43.6%到48.3%。
与此同时,近期的一些调查显示,有50%的95后消费者希望当天就能收货,有7%的用户希望2小时内可以拿到购买的商品,并愿意为更快的配送服务支付合理金钱。这说明即时零售的用户心智正在建立,大家愿意为更好的服务买单。
但与电商行业充分“竞争”不同,即时零售面向的需求分散且细分,上接零售商、品牌商,下接履约,链路复杂,规模化和标准化程度远远比不上电商行业,这意味着任何一家入场的企业都不会在短期内取得胜利,这是场长期的战争。
毫无疑问,2022将会有更多的玩家挤入即时零售赛道,在经历了前期的开疆扩土后,深耕细作或许将成为明年的主旋律。
众多互联网公司和行业在2021年失去了魔法,但有一个行业却在今年迎来了春天,那就是“即时零售”。
“春天”的表现有三点:参与的平台玩家变多;重视程度空前;零售商和品牌商的参与意愿变高。
美团——2021年整体低调的互联网巨头,将今年最重大的发布会献给了自己的即时零售业务——“美团闪购”,这在以往并不多见。
作为美团现在最具爆发潜力的业务,上线3年多,在没有特殊流量扶持的情况下,美团闪购的日订单量已经突破了400万单,并频繁在美团财报会上被王兴提起。
作为开拓者,达达集团也在今年在与京东升级推出了全新的即时零售业务品牌“小时购”,一经上线,媒体和行业的解读便纷至沓来,一个多年来甚为低调的行业瞬间进入爆发前夜。
作为平台模式的代表,美团和达达是今年即时零售赛道名副其实的领路人,但选择发力的不止这两家。每日优鲜和叮咚买菜在完成上市输血后,也继续稳扎稳打;甚至永辉超市这样的传统零售大玩家,在遭遇业绩的重重考验后,也开始了对于到家的积极探索……
2021之所以成为即时零售爆发之年,有它的充分和必要条件。从宏观环境看,互联网黄金10年渐行渐远,每一家巨头都面临着流量枯竭带来的巨大痛苦,什么样的新故事可以满足资本市场的胃口,支撑自己下一个10年的发展,成为了很多巨头思考的问题。
即时零售成为了被选择的那一个。Kantar数据显示,由即时消费(到家业务)驱动整体O2O市场从2016年到2021E,复合增长率高达64%,该机构预计到2021年,即时消费市场规模将达到两万亿,这足以让巨头们动心。
此外,经过疫情的洗礼和教育,很多传统零售商都有了转型的想法,积极“触网”选择与大平台合作,成为了动荡环境下的求生之路。
以达达集团为例,2021年,达达集团旗下的京东到家平台合作门店突破15万家。其中在CCFA评选出的连锁商超100强名单中,82家均与京东到家形成深度合作。尤其在下半年,京东到家密集签约首航超市、新世纪、三江购物等众多区域龙头商超。除了连锁超市,手机、数码、家电、美妆、母婴等多样化品类和业态也集中爆发。加强与即时零售平台的合作,深耕到家业务,已经成为零售商在2021年共同的选择。
对于品牌商而言,即时零售也成为销售、营销的主流阵地。截止目前,京东到家已与200多个品牌商建立合作,品牌广告收入同比增长超过140%,相比上一季度110%的同比增速,增长明显提速。
履约侧的爆发或许更能说明问题。日前,顺丰宣布将同城业务分拆上市;UU跑腿随后宣布完成数亿元B+轮融资;上海邮政也于近期宣布切入同城餐饮配送细分赛道……
总结来看,今年即时零售赛道的火热不单单是企业端的“无脑吹捧”,而是供给侧、消费侧和履约侧集体爆发的一年。
即时零售存在这么多年,此前一直不温不火是有原因的。
上游需要对接无数传统实体零售商,费时费力;中游则需要匹配成熟且稳定的数字化系统,光在这一环上达达等平台就走了5,6年的时间;下游履约侧则需要大量稳定的骑手,这意味着成本的压力。
简单来说,这是一个需要“弯下腰来捡钢镚”的苦活累活。链路复杂、沟通成本高等硬性门槛让很多巨头都望而却步,更别说创业公司。但门槛高也意味着,一旦竞争壁垒达成,将很难有对手超越。
仓拣配系统即是即时零售的核心壁垒,也是这场战争的关键。
由于SKU数量繁多,配送流程需要考虑仓储和分拣步骤联动,涉及拆单并单,这决定了即时配送模式运力无法集中,需要以社会闲散运力为主,即众包。两相叠加,即时配送服务对平台统筹调度能力要求更高。
这种调度能力,包括高于同业企业的商品储备,优于同业企业的挑拣成单周期,高于同业企业的配送时效。更快更好的零售履约,是维护用户粘性的利器,也更容易促成商家品牌与零售平台合作。这一特性与“要想富,先修路”极为相似。
物流就是即时零售平台的出口,只有确保商品可以流动起来,才能将其转化为GMV,当平台GMV增速持续高增长时,自然会吸引更多品牌主动合作。
故此,即时零售平台只有确保物流端畅通,才能放心引入更多的商流,否则物流端拥堵,商流涌入越多,平台的负担就越重,商流、物流两端的统筹协调能力,决定了企业发展的天花板。
还是以达达为例,在今年,不仅海博系统服务的门店数突破5000家,更先后推出优拣众包拣货方案、达达智配SaaS系统、无人配送开放平台等创新产品系统,输出一套涵盖“仓拣配”全链路的零售即时配送解决方案。达达已经成为了在即时零售领域中台搭建和行业方案最完善的玩家。
物流侧,达达集团目前覆盖2700+县区市,2020年配送单量11亿,峰值日破千万单。即时配送平均配送时长30分钟。正是过去几年将仓配系统做厚做实,才让达达在即时零售爆发之时踩中,也有了一路高涨的业绩表现。
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9月30日的12个月里,京东到家平台总交易额(GMV)为372亿元,年活跃消费者持续上升至5710万,均同比大幅增长。
这些数据都表明,一直扎实蓄力的达达集团,已经凭借先发优势,以及对行业的解读能力,统筹调度商流与物流,双平台间轮动顺畅,助推业绩高速增长。
毫无疑问,2022年将会有更多的玩家入场“即时零售”。但正如上述所说,作为一项链路极为复杂的业务,即时零售是场长期战争,要想做大做强,需要与品牌商和零售商合作共赢。
对于品牌商来说,即时零售是一个快速增长的增量渠道,为品牌商带来了新用户和新的消费场景;同时,即时零售平台也可以为品牌打造数字化通路,帮助品牌更好地洞察用户、进行节点营销等。
对于零售商来说,如果能够更好地洞悉即时零售的用户需求,就能改善当前年轻消费者需求与传统零售商供给之间错配的状况,从而取得不错的增长。
多位业内人士预计,5年后,即时零售赛道规模会翻4-5倍,从两千多亿达到一万亿。在这个庞大的生态中,能够孕育出至少50个估值超十亿美金的独角兽。
但如何与品牌商和零售商共赢,并不是每一家企业都能做到。
即时零售从2013年开始萌芽,愿意触网的零售商此前一直不多,归根结底是平台并没有给之但来足够可观的增量,到现在为什么大家开始憧憬市场的庞大,并有信心让市场繁荣,在36氪看来还是底层建设已经到了开花结果的时候。
还是以达达集团为例,在海博系统接入各家零售商之前,效率低下的拣货系统影响整体配送时间,动辄就要超过半小时甚至更长,履约体验的糟糕也长期让即时零售平台模式玩家的用户粘性不如“前置仓”模式,但现在随着底层系统不断成熟,整个仓配流程的效率被极大程度上优化,商流和物流达成统一。
达达之外,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布局在此。在36氪看来,这不是简单意义上你争我夺的“狭隘”,从行业角度看,这是让全链路的参与者都将受益的事情。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底层系统最完善和成熟的企业,毫无疑问会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在经历了前期的开疆扩土后,深耕细作一定会成为明年即时零售的主旋律。
关键词: 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