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食品饮料年度并购事件|从巨头振翅里,看清时代的底色

作者:Dodo

编辑:Yanyan

2021缓缓落幕了。

这是“新消费”进入大众视线的第四个年头,也是新冠疫情进入人类生活的第三年。放眼国际市场,充斥着变革、忧患、不确定性;国内,我们在“清零”的节奏里,沿着“双循环”的大方向奋力前行。

“变化”成为新常态。同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力逐渐显现,我们身处的经济生活之方方面面,以食品饮料为代表的消费品行业,正踩着时代脉搏加速转身。

其中,有令人惊喜的食品新科技,滔滔不断的新品牌,挑战霸主的新明星,以及努力跟着新消费“跳舞”的一众巨头。

此前,我们盘点了 2021行业大事件 、 新品趋势 、 技术趋势 、 投融资总结 等。这次,我们将从企业并购出发,以交易规模、影响力、相关度作为评选指标,回顾过去一年里食品饮料行业最重磅的十大并购/交易。

(注:达能出让蒙牛股份本不属并购,考虑事件较为重磅,故一并列入本次盘点)

当站在高处的巨头扇动翅膀,调整航向,我们眼前的风暴是何颜色,将吹向何方,或许可以看得更清晰。

01

乳企杀入新茶饮:新希望乳业收购“一只酸奶牛”60%股权

交易规模:2.31亿元

披露时间:2021年1月

新乳业、一只酸奶牛

图片来源:官方

这是2021开年,食饮行业的第一起重磅并购案。

1月,新乳业宣布以2.31亿元收购“一只酸奶牛”60%的股权,一脚跨入新茶饮。

一只酸奶牛于2015年成立,从川渝地区起家,主打以酸奶为基底的各类现制茶饮饮品,全国门店数量超过1000家。

交易完成后,一只酸奶牛在线下门店中将全面改用新乳业旗下酸奶产品。新乳业则接入前者的完备会员体系与一手消费者数据,推动私域流量与数字化转型战略。

新希望集团旗下、成立于2004年的新乳业,拥有“活润”“初心”等品牌,2020年市值一度超越光明乳业,仅次于伊利、蒙牛,成为中国乳企“第三品牌”。在《2020中国食品饮料百强榜》中,排在第57位。

对于这次入股,官方定义为“细分+细分”。新乳业董事长席刚则提到“非传统”“非对称”“拥抱消费者”等关键词。

2019年年初上市后,新乳业接连完成收购福州澳牛、入股现代牧业,完购宁夏寰美乳业(夏进牛奶)。向上掌控优质奶源,向下深入新茶饮,打出“新鲜、新潮、新科技”三新战略的新乳业,2022年会交出怎样的成绩单?

02

奶酪风波落定:蒙牛正式控股妙可蓝多

交易规模:30亿元

披露时间:2021年7月

蒙牛、妙可蓝多

图片来源:官方

2021年7月,蒙牛宣布完成30亿现金认购,如愿以偿地正式控股A股奶酪上市公司妙可蓝多。

早在2019年7月,就有消息称“妙可蓝多拟引入蒙牛进入股东席位,后因合约未谈拢作罢”。但妙可蓝多对相关消息予以否认。

2020年1月,蒙牛闪电入股妙可蓝多,以5%占股成为第二大股东。不到一年,同年12月,妙可蓝多发布公告,宣布蒙牛拟以现金方式认购妙可蓝多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

这一合作落定后,蒙牛接替妙可蓝多原实控人——东北女富豪柴琇成为公司控股股东,妙可蓝多则退出液态奶业务,吸纳蒙牛的奶酪业务,成为后者的奶酪运营平台。

奶酪已成为国内乳制品行业增速最高的板块。柴琇曾表示,2018年妙可蓝多在奶酪行业只占3.9%的市场份额,2021年已上升到30.9%,位于行业第一。

2021年9月,妙可蓝多在股东大会上宣布新的董事长——蒙牛总裁卢敏放,也足见蒙牛对奶酪业务的看重。

另一边,伊利等头部乳企,以及认养一头牛等新品牌,也已在奶酪市场加速布局——一场全新的“奶酪争夺战”,或许即将到来。

03

疫情加速“健康”大市场:雀巢收购Bountiful旗下核心品牌

交易规模:57.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365亿元)

披露时间:2021年8月

雀巢、Bountiful

图片来源:官方

2021年8月,雀巢宣布,雀巢健康科学完成对膳食补充剂公司Bountiful旗下核心品牌的收购。这笔交易耗费57.5亿美元,被收购品牌包括自然之宝、Solgar、Osteo Bi-Flex、普丽普莱、Ester-C和善堂等。

Bountiful是全球三大膳食补充剂公司之一,北美地区最大的专注营养补充剂的公司,旗下产品覆盖膳食补充剂、蛋白棒、氨糖软骨素类、有机护肤品等。据官方披露和相关报道,2020财年Bountiful净销售额增至20.1亿美元,IPO估值被定在60亿美元以上。

美国的“膳食/营养补充剂”,可类比国内的保健品、功能性食品。亚马逊数据显示,随着疫情蔓延,膳食补充剂线上销量在2020年之后的一年半里,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同比增长率达54%。

而雀巢健康科学旗下拥有十多个维生素、矿物质和补充剂品牌,在全球有上万名员工。除了自我业务的大规模扩张,此次大手笔收购,雀巢同时在瞄准中国市场。

Bountiful旗下的自然之宝、普丽普莱等品牌,早已直接或间接进入中国市场。雀巢也直接表示,将为中国消费者量身定制各种营养和膳食补充剂,尤其是免疫、消化、体重管理、益生菌系列。

这一标价数百亿人民币的强强联合,会在国内市场激起怎样的浪花,值得关注。

04

果汁的“尴尬”:百事可乐售出纯果乐等欧美果汁业务

交易规模:3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10亿元)

披露时间:2021年8月

雀巢、Tropicana纯果乐

图片来源:官方

2021年8月初,百事公司宣布:将北美Tropicana(纯果乐)、Naked Juice等知名果汁品牌,以及部分在欧洲市场的果汁业务出售给私募PAI Partners,价格为33亿美元。

百事公司和PAI将成立一家合资公司,并持有39%的股权,PAI将成为该转让业务的大股东,交易在2021年底或2022年初完成。

官方表示,这将使百事能够专注于目前的多元化产品组合,包括健康零食、零卡饮料以及SodaStream等。

在中国市场,百事的果汁品牌早已在2011年和康师傅签订了独家授权,由后者进行制造和分销,目前看并未受到显著影响。

饮料营销公司Beverage Marketing数据显示,美国果汁和果汁饮料的消费量从2011年至2020年,下降了19%。同期,百事公司的果汁产品销售量下降了36%。2020年,百事公司果汁业务净收入约30亿美元,规模可观,但利润率低于其他业务。

过去十年中,百事、可口可乐等饮料巨头,一直致力于从含糖饮料转向低热量品类,对无糖汽水、调味苏打水、茶、咖啡、运动饮料和蛋白质奶昔等等进行扩张。

在全球食品低糖低卡的大趋势下,果汁在百事公司的命运,或许早已注定。

05

奶粉大牌换东家:春华资本收购美赞臣中国

交易规模:22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40亿元)

披露时间:2021年9月

利洁时、美赞臣中国

图片来源:官方

2021年9月,拥有杜蕾斯、滴露等产品的英国消费品公司利洁时集团,发布了一份全球声明,宣布与春华资本正式完成交易。

交易协议中,利洁时以22亿美元将大中华区婴幼儿营养品业务整体出售给春华资本,包括位于荷兰和广州的生产设施。本次交易包括在大中华区使用美赞臣以及蓝臻、铂睿、安儿宝品牌免版权的永久独占许可。

不过,出于对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的信心,利洁时仍将保留有关业务8%的股权。

美赞臣1905年创立于美国,是全球知名的婴幼儿奶粉品牌,2009年在美国纽交所上市。Euromonitor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份额前五名分别是:飞鹤、雀巢、达能、君乐宝、美赞臣中国。

2017年,利洁时宣布斥资179亿美元收购美赞臣,首次进入婴儿食品领域。时隔4年,这一业务来到春华资本手上,后者曾投资阿里巴巴、百胜中国、君乐宝、字节跳动等等。

06

乳企年度最大联合:伊利入主澳优

交易规模:62.45亿港元(折合人民币约51亿元)

披露时间:2021年10月

伊利、澳优

图片来源:官方

这是目前国内乳企之间最大的一起并购。

10月底,伊利股份发布公告称,拟通过全资子公司香港金港商贸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港”)战略入股澳优乳业,进一步加码婴幼儿配方奶粉和营养食品领域。

交易完成后,伊利通过金港持有澳优已发行股本的34.33%,涉及金额约为62.45亿港元,成为其单一最大股东。

澳优成立于湖南,核心业务为牛、羊奶粉,在全球拥有10家工厂,拥有佳贝艾特、海普诺凯1897、Neolac悠蓝、能立多、美纳多等多个品牌。2020年,澳优自有品牌配方奶粉业务销售额为69.26亿元,同比增长15.0%。Euromonitor数据显示,按销售额计,澳优在2020年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排名第五。

伊利自有奶粉产品主打金领冠品牌,还有珍护、睿护、塞纳牧等子品牌,但总体市占率不高。对于奶粉这块大市场,伊利显然不想就此止步。

在签约仪式上,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提到“与澳优携手开拓奶粉、乳制品乃至健康食品行业新格局和新可能”等战略重点。

最新消息也验证了这一规划,除了扩大婴幼儿配方奶粉产能,澳优透露,还将开拓旗下营养品业务,并计划在2022上半年对一家营养品及功能食品公司进行股权投资。

07

“抢奶大战”持续:简爱、北海牧场、新乳业入股澳亚牧场

交易规模:1.46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9.3亿元)

披露时间:2021年9月

澳亚牧场、新乳业、简爱、北海牧场

图片来源:官方

9月初,简爱母公司朴诚乳业、元气森林旗下独立酸奶品牌北海牧场,先后宣布成为澳亚牧场(AustAsia)战略股东,持股比例分别为5%、2.5%。

几日后,新乳业也宣布以584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77亿元)战略入股澳亚投资,占股比例达5%,同时签署了一份自2022年开始、为期5年的可滚动续期奶源供应协议。

十天里,澳亚牧场一连引进3个战略股东。而早在2020年4月,日本明治乳业已先行收购了澳亚投资25%的股份。

佳发仍将是澳亚单一最大和控股股东,持有62.5%的股权。佳发表示,引进三个战略股东,旨在推动和下游企业合作,将澳亚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独立原奶生产商。

目前,澳亚在中国境内共经营10家规模化奶牛牧场、2家肉牛牧场,拥有奶牛约10.3万头,2020年总产奶量约58万吨。

从一众头部乳企到简爱、北海牧场,国内抢奶大战还在继续上演。

08

巨头争霸不止:可口可乐收购BodyArmor剩余85%股份

交易规模:56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360亿元)

披露时间:2021年11月

可口可乐、BodyArmor

图片来源:官方

2021年11月,可口可乐宣布了自己有史以来金额最大的收购事件——完成以56亿美元对运动饮料BodyArmor所有权的完全收购。

2018年,可口可乐曾收购BodyArmor30%的股份,成为第二大股东。2021年2月,有消息称可口可乐在申请增持BodyArmor的股份,以获得控股权。

BodyArmor成立于2011年,产品主要特色是将运动饮料与椰子水相结合,在添加维生素的同时推出多种水果风味,不添加人工香精和色素。

可口可乐的大动作,用意不言自明。

美国功能饮料市场呈现典型的寡头竞争格局,长期以来是佳得乐、Powerade(爆锐)和BodyArmor三足鼎立。佳得乐为百事旗下,Powerade归属可口可乐,随着Powerade的衰落、BodyArmor的强势增长,竞争格局逐渐转向二元对立。

据Euromonitor于2018年的统计,算上BodyArmor及Powerade,可口可乐在运动饮料市场所占份额不过23%,佳得乐则以68%的市占率位于主导地位。

一掷千金将BodyArmor全部收入麾下,于可口可乐来说可能是维持地位的最佳捷径。

09

立顿“单飞”:联合利华出售全球茶业务

交易规模:45亿欧元(折合人民币约327亿元)

披露时间:2021年11月

联合利华、立顿

图片来源:官方

这可能是2021年国内食品饮料行业最具话题性的收购事件之一。

历时两年后,去年11月,联合利华正式宣布旗下茶业务完成出售。

协议中,联合利华以45亿欧元的价格,将其全球茶业务(新命名为ekaterra)以无现金、无债务的方式,出售给私募公司CVC。

华尔街日报指出,此次出售是联合利华放弃其增长较慢的部分业务的最新举措。

联合利华茶业务有150多年的历史,旗下拥有34个茶品牌,包括立顿(Lipton)、PG tip、Pukka、T2和TAZO。被售出的ekaterra业务2020年收入约为20亿欧元,在四大洲拥有11个生产基地。

此次剥离,意味着联合利华正式告别“全球最大茶公司”的称号。

而我们最熟悉的立顿,也随之宣告正式离开老东家。在中国国产茶品牌涌现的热浪中,单飞的立顿又将如何前行?

10

8年联姻和平分手:法国达能出售蒙牛股份

交易规模:154亿港元(折合人民币约126亿元)

披露时间:2021年3月

达能、蒙牛

图片来源:官方

2021年3月,蒙牛乳业发布公告:达能通过中粮乳业间接持有的蒙牛乳业股权,将转变为直接持有蒙牛乳业的股权。达能表示,将在2021年通过一次或者多次交易,剥离蒙牛的持股。

5月,达能正式发布声明称,通过战略性出售蒙牛9.8%的股份,筹集了154亿港元(16亿欧元),为这场长达8年的“联姻”划上了句号。

达能首次入股蒙牛是在2013年,通过与中粮的合资公司持有4%的股份。此后不久,达能进一步间接增持蒙牛股份,并将两者的酸奶业务合并,展开深度合作。2016年7月,达能披露以近125亿美元收购美国植物基企业白波公司,后者与蒙牛合资运营“植朴磨坊”品牌。

不过,达能与蒙牛的“分手”早有先兆。

创建于1966年的法国达能集团,旗下拥有众多国际品牌,如碧悠、Actimel、Alpro、爱他美、依云、诺优能等,还有脉动等本土品牌。

据彭博社统计,2020年达能股价下滑了27%。为适应“疫情新世界”并尽快重回增长轨道,达能将降低损耗、聚焦核心产品作为战略调整方向。同年,达能宣布出清所持的日本品牌养乐多股份。

自1987年起,达能在中国市场上一直试图和中企联手前行,包括光明乳业、益力、乐百氏、汇源等等,但大多数以“分手”收场。虽然坎坷不断,但达能强调称,中国市场对达能而言依然极具战略价值。

另一边的蒙牛,则朝着“再造一个新蒙牛”的目标继续奔跑。

11

结语

回顾这十大盘点,从并购类型来看,横向一体化、纵向上下游、业务剥离等兼有;从行业来看,乳企并购占到6起,行业整合加速。

并购可以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可用于观察行业的变迁。

据Zenith Global并购数据库统计,2021年全球食品和饮料行业交易数量再次创纪录,共登记了1116笔交易,平均每周21笔。总量比2020年增加34%,比5年前增加79%,最活跃的领域依次是原料成分、包装、软饮料和乳制品。不过,涉及中国企业的数量寥寥。

本年度总结中,我们也留意到,国内影响力较大的并购事件并不多。除了乳业,其他饮料、食品涉及的并购主要是国际企业,国内相关领域格局整体分散,目前,内部发展仍是企业业务扩张的主要途径。

身处时代变局,2022年,又将有哪些历史等待我们见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FBIF食品饮料创新”(ID:FoodInnovation),作者:FBIF,36氪经授权发布。

关键词: 底色 巨头 食品饮料

推荐DIY文章
盲盒一年赚10亿,为什么资本市场不买泡泡玛特的账?
新茶饮“降价内卷”的尽头,是供应链?
Saleforce增长放缓:SaaS的天花板在哪里?
丰巢:何处安放?
净利断崖式下滑?从IGG 2021财报看出海厂商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互联网招聘平台,卷在最冷“春招”
阿里会放弃飞猪吗?
NFT内幕交易猖獗,LVMH老板之子也来插一脚?
程一笑还没让快手彻底“回魂儿”
资本热捧,却遭年轻人疯狂转手,小家电不香了?
互联网会变成传统行业吗?
抖音盯上二手电商:压力来到了闲鱼转转爱回收这边
“i茅台”能拯救茅台吗?
又到旺季,凉透了的小龙虾还能翻身吗?
13家公司累计融资超60亿元,昆虫蛋白缘何成为新风口?
我花50w,成全了瑞幸和星巴克的“博弈”
贵州茅台,“一哥”的隐忧
咖啡格局已变,还能容下瑞幸?
快手选择「不躺平」
英国的B面:包容文化孕育绝佳商业环境与发达的科技
历史抛弃了火腿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