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十年的开端,互联网医疗2022年会是什么样?
来源:36氪 2022-02-03 12:05:14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动脉网”(ID:vcbeat),作者:张晓旭,36氪经授权发布。
十年长跑后,互联网医疗又迎来新一个十年,2022年是开端。过去十年,互联网医疗在提升就诊效率上发挥了极大作用,从预约挂号到在线咨询、互联网诊疗,从单一环节的服务到全流程服务,从地方先行先试到顶层设计肯定与鼓励,已成为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两年来,互联网医疗还在疫情防控中有了突出表现,紧急情况下弥补线下服务缺失,因此让行业获得快速成长。新一年、新阶段、新希望,行业将走向何处?在这个特殊节点,动脉网与业内多位管理者进行了对话,共同探讨行业趋势。
新一年的共性与分化
目前,HMO、互联网慢病管理、互联网全病程管理等,成为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的高频关键词。业内人士认为,2022年互联网医疗与传统医疗体系将进一步融合,深入医疗“核心”,通过数字化能力为新医改、分级诊疗、基层医疗等赋能。在此过程中,不同企业解决传统体系中不同环节的难点痛点,行业将因此形成更明显的分化。过去数年内,在行业不懈探索下,互联网医疗业态百花齐放,衍生出数字医疗、健康咨询、医药电商等各类业务模式,但不少依然徘徊在医疗“外围”。微医集团董事长廖杰远表示,这两年,尤其在疫情催化下,数字医疗正加速切入医疗“核心”,2022年同样如此。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将底层的数字化能力与机制创新相结合,打通医保支付、形成“医药”闭环,并在体制机制上实现三者的联动,服务模式和服务质量才能有看得见的改变。“2022年,互联网医疗服务还将更加深入基层。”廖杰远认为,我国医疗最大短板在基层,数字医疗施展空间也在基层。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以分级诊疗改革为重要抓手的新医改,数字医疗以其去中心化、互联互通等特点,为大医院缓解压力,为基层医疗机构提升能力,为支付侧提升效率,将在新改革进程中体现重要价值。“医疗服务的供需两端都存在巨大提升和变革需要,也就为互联网医疗带来了巨大机会。”微脉创始人裘加林认为,一方面,国家基本医疗“强基层、保基本”的功能属性长期不会改变,但同时也要满足大众多层次、个性化的医疗健康服务需求;另一方面,要不断满足医生高效率地解决现实问题并产生价值的需求,以及通过自身专业技术和服务来获取阳光回报的需求。所以,以数字化能力赋能、服务运营提升等手段去做大服务增量、优化服务效率,充分满足供需两端需求,是行业发展的大方向所在。圆心医疗科技执行董事吴芳也认为,“健康中国2030”为互联网医疗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新要求。在医疗同质化的背景下,互联网诊疗回归“医疗”的根本定位;以健康维护为目标,互联网+院外管理也将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形式。在服务更加深入的前提下,规范化的诊疗路径也应成为行业关注点之一。在线下,疾病诊疗往往会依据相关指南或专家共识进行。而在线上,互联网医疗在过去的创新过程中,产品、服务、流程均由各家公司根据自身技术或资源特点进行设置,缺乏指南或共识类的标准。京东健康互联网医疗事业部总经理肖建波表示,新的一年,互联网医疗发展会更深入、更全面,用户、医生、医院等相关方的参与度都会更强,覆盖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模式构建进程将进一步加速。与此同时,互联网医疗服务产品将更标准、更规范,会有越来越多的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出台。好大夫在线创始人兼CEO王航表示,医疗行业非常复杂也非常琐碎,有许多值得提高的地方,产生的机会点也特别多,企业不可能都挤在同一条赛道上,一定是分散去解决问题。围绕行业各种各样的痛点去做探索和创新,这可能是未来分化的方向,未来整个行业也一定会百花齐放。肖建波也认为,随着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参与方越来越多,可能会有更多参与方在细分疾病领域、细分场景上深耕。“业内看发展趋势的角度不太一样,有人关注政策,有人关注技术,我们更关注用户需求。”丁香园创始人、董事长李天天介绍,以前用户关注生不生病、生病后咨询如何买药等等。但现阶段,尤其是经历了疫情之后,用户在饮食、运动、护肤、睡眠、心理等方面都表现出了新需求,更关注个人防护、营养搭配、心理疏导等问题。2022年或者未来两三年,要通过产品和服务的相应变化,去满足用户需求的变化。
监管新规的约束与鼓励
2021年10月,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发布了《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细则》),是自2018年《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等三大文件出台以来,国家卫健委针对互联网诊疗发布的首个细则文件,也是2021年互联网医疗行业最重要的政策文件。不过,《细则》目前尚未正式实施,2022年,《细则》有望正式出台,对互联网医疗业务形成更实质性的监管。在王航看来,“规范发展”已经贯穿了整个2021年,并有几个标志性事件:年初,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行业规范发展”;4月,有媒体曝光部分平台线上处方药的不规范行为;5-7月,宁夏作为国家级“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区开展了行业自律规范的一系列工作,包括启动互联网诊疗规范执行情况的评估课题等;10月底,国家卫健委发布《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征求意见稿)》。“2021年的行动主要是政府、行业协会、媒体这几个层面开展的,落实到企业行动、具体业务上,应该会在2022年。”王航表示,目前已经能看到业内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一些平台的处方药销售逐步开始规范。“政策在2022年必将转化为企业业务发展中的各种合规动作。对创新行业来说,一旦规矩树立起来,大家才会真正去关注行业的难点、痛点,去啃那些‘硬骨头’,去做那些真正能够带动业务发展、带来社会价值的事情。”廖杰远提到,2021年,无论是整个互联网行业还是互联网医疗,国家政策都在逐步收紧、加强监管,合规发展成为行业底层法则。“新规释放出明确信号——互联网诊疗要与实体机构提供的诊疗服务做到最大限度‘同质’,让互联网诊疗回归到‘提供严肃医疗服务’的定位。这个信号将会在2022年以及更远的未来对行业产生影响。”首先,行业赛道趋于分化;数字医疗、医药电商等赛道之间有了更清晰的界限,也更容易专注各自细分领域的服务,益于行业长远健康发展。其次,行业集中度提升;新规提升了互联网医院的技术和运营门槛,将逐步出清“低小散”,技术平台更完善、运营更成熟的大型互联网诊疗平台、“高精尖”平台将受益。最后,将加速医保规模化购买互联网诊疗服务的进程;新规将推动互联网诊疗服务统一标准的建立和数据互联互通、数据共享等功能的实现,更有利于医保基金对于互联网诊疗服务的规模化支付。如果说平台型互联网医院更多面临规范运营的问题,公立互联网医院则需解决在规范化基础上如何有效运营、高效运营的问题。裘加林表示,公立医院自建互联网医院,技术成本高、缺少专业运营人员。“新规实施后,运营制度会越来越规范,业务流程想要跟上脚步,就必须要加大运营及研发投入进行迭代升级,这无疑是巨大挑战。所以,医院更加需要专业的、有实力的第三方公司来发挥中台优势,用成体系的解决方案来辅助进行互联网医院合规、有效运营。在这种合作模式下,第三方提供常见病、慢性病复诊及相关服务,实体医院——尤其是大三甲医院则更专注于疑难重症、住院、手术等治疗。”不过,从更高层面看,《细则》为行业带来的变化是在一定约束条件下健康发展,而非纯粹的“利空”。据李天天回顾,《细则》征集意见前,已经在行业内进行了深入调研,与企业进行了互动交流,在行业内形成广泛共识。“在线下,带金销售、统方等行为是不合规的,新规是要采取预防性措施防止这些行为改头换面发展到线上。互联网医疗企业只要坚持合规业务,就不会产生风险。新规为企业划定了一条底线,关于诊疗安全、处方安全、用药安全的底线,但并非阻碍行业发展;相反,是促使行业在坚守底线的前提下,发展得越来越好。”“新规对互联网医院的分类、诊疗范围的界定延续了此前文件的规则,与一系列利好行业发展的政策一脉相承,是对互联网医疗行业规范且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保护,以及对新业态的支持。”吴芳判断,新规出台后将让互联网医疗告别过去的“野蛮生长”,进入规范、高质量发展阶段。肖建波也提出,新规让行业参与者有更清晰的规定可依照,在明确基本诊疗底线的前提上,给予了相关参与方一定的探索空间。
新阶段的乐观与保守
过去两年,互联网医疗行业迎来了高速发展。但是,医院和医生支持力度有待提高、用户使用习惯尚未充分形成、支付体系还不成熟等,仍是行业发展无法回避的问题。新一年或者未来几年,这些问题是否可能产生突破?怎样突破?业内人士也对此进行了探讨,并持有不同观点。■ 乐观:规模效应将产生,与传统体系紧密结合是突破点“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公立医疗机构一改此前保守的态度,积极探索互联网医疗,医院和医生的支持力度会进一步提高,互联网医院建设和运营等形式会成为不容小觑的行业力量。” 肖建波认为,在此情况下,用户习惯会逐渐产生规模效应,用户与用户间相互影响,将推动互联网医疗从医疗服务的“补充品”向“必需品”过渡。吴芳表示,在防疫常态化背景下,随着用户习惯的养成,未来一年互联网医院数量、在线医生数量、患者问诊量等都会迎来高速增长。“做医疗健康服务的企业,现阶段一定不能脱离公立医院,这是我们认为的胜出者需具备的基础素质和能力,也是难点。”裘加林提到,从宏观趋势上看,公立医院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依然是主流,民营作为延伸和补充,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互联网思维将会被带到医疗行业中,引导行业从治疗为中心转向健康管理为中心。未来在这一赛道胜出的企业,必然是能够真正为医院、医护工作者及大众解决实际问题,认真做好医疗健康服务的企业。廖杰远对突破形式进行了归纳,他认为,“医疗联合体”与“健康责任制”将成为行业难题突破的2个关键词。互联网医疗以往的服务模式是“单点式、浅层次”的,一直缺乏能够充分释放价值的落地模式,而医疗联合体建设已成为中国医改主轴,也将是互联网医疗“打好翻身仗”、发挥巨大价值的关键。同时,医疗健康体系正积极推动从“以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医保基金正从过去的“按发生、按次付费”,逐步开始推行“按人头”“按病种”等按效果付费。这一背景下,依托于互联网医联体,深度打通医保、商保和供应链体系,构建“按效付费”的区域闭环的医疗体系,落实“健康责任制”,将最终建立中国式的健康管护组织,在为大众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维护时,也兑现互联网医疗的产业价值。例如,王航所持的观点是,医疗行业很复杂,所有突破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量变积累才能产生质变,而目前在各个方向都还处在探索期。“举个例子,在互联网医疗系统原有的医生端,以医生使用为主,但单一的医生角色许多问题无法解决,开出医嘱后大量工作需要不同岗位的医务工作者来协同完成。所以,我们在平台上引入了护士、药师、康复师、营养师等多种角色,他们上来后能做什么?平台会变成什么样?这些都是未知的。”王航称,这些问题还没有确切答案,不能说是突破,仍然是摸着石头过河。王航认为,医保同样如此。“部分从业者梦想着有一天医保突破,订单量和营业额飞涨,但这是不现实的。如果医疗订单量飞涨,说明大众健康状况出了大问题,医保基金也堪忧。所以,医保谨慎地对接互联网医疗,谨慎地制定支付策略,是医保部门发挥其监管作用的体现。真正理解这个逻辑后,就不会有‘接通医保实现大规模增长’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了。”李天天也表示,以疾病为中心的互联网医疗,在商业层面看,付费方少、线下运营过重、风险高、频次低,存在诸多难点,并且这些难点还相互“纠结”,很难逐一突破。“疾病的‘上游’是健康生活方式,监管少、需求频次高,付费方多样,也无需做太重的运营,因此有多元化的商业机会。如果一定要聚焦在疾病这样的‘下游’,那就要有足够的耐心。”此外,裘加林还提及行业发展中的风险点,他认为,疫情带来一个重要启示:小概率事件不会因为概率小而不发生,相反,只要有发生的概率,就要为之准备。“即使所有人都看好互联网医疗,认为它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阶段,但所有变革都不是一帆风顺,我们要时刻关注和考虑如何应对行业发展过程中的反复和偏离。”的确,任何创新都是在曲折中前进,只不过,医疗的特殊性使得互联网与之结合比“互联网+”其他行业更加漫长。无论如何,迎难而上皆为勇者,在新的一年、新的十年,让我们对互联网医疗行业及从业者再多一些支持与鼓励,多一些破题思路与建设性意见,多一些耐心与等待。
关键词:
互联网
开端
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