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酒馆凭什么值几百亿?我和8个小酒馆老板聊了聊

近两年小酒馆聚会成了年轻人的社交货币之一。啤酒、鸡尾酒、洋酒、红酒等背后是一个极具故事性与场景感的画面:三五好友,谈天说地,在酒精的作用下,实现短暂的松弛与自由。

一时间入场者众多,主打聚会必去、氛围感、微醺、治愈、交友脱单等元素,同时由于开店门槛低、酒水利润高,让小酒馆看起来成了一门好生意。

然而,同消费者的感受一致,这个行业的发展颇为懒散自在,直到2021年9月10日海伦司在港交所上市,行业才迎来第一股。如同一杯酒的刺激,海伦司让这个千亿赛道热了起来。酒馆行业对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者的争夺战争,才刚刚开始……

那么,开小酒馆真的很简单吗?

为什么大多数小酒馆连锁不起来?

入局小酒馆要注意哪些问题?

海伦司给行业带来了哪些影响?

未来小酒馆会怎样发展?

我们采访了8位小酒馆行业从业者,从中窥探出些许真相。

本文接下来要说的小酒馆,主要包括了数量较多的清吧,“日咖夜酒”模式的咖啡店以及主打江湖菜的餐酒一体小酒馆等。而清吧中又可以分为鸡尾酒酒吧、精酿酒吧、啤酒超市等形态。

(北京Morsol酒吧、Tang酒吧、某连锁酒吧,上海HOBO酒吧、Tender Bar,哈尔滨麦田蜂鸟精酿餐厅,杭州某连锁酒吧的从业者,以及新式鸡尾酒山中何事创始人小Z接受了混沌君的采访,感谢其对本文的贡献。)

01 开小酒馆真的很简单吗?

上海长寿路创享塔是一个商业园区,这个不大的地段共有30多家餐饮商户,售卖酒水的就有10多家,有清吧,也有餐酒一体的小店。这样大的开店密度让身处其中的HOBO酒吧的老板,压力陡增。

上海长寿路的这个园区是小酒馆行业的缩影。都市人离不开酒馆,同样也离不开对酒馆背后萦绕不断的故事。

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西方文化进入中国,酒吧也开始生根发芽。八九十年代,三里屯南北街蔓延形成酒吧街,与附近使馆区居住了大量外国人有一定关系。后来,那里成了文学志士、摇滚青年的理想之地与黄金时期,诸如王朔、野孩子。同样的场景还出现在上海的衡山路,广州的白鹅潭酒吧街。

而现在,作为舶来品的小酒馆,已成为寻常之物。在小红书上搜索“酒馆”,显示有33万篇笔记,其中不乏酒馆装修、酒馆创业、酒馆名字、酒馆加盟等内容,甚至有“挑战5万元开酒馆”的帖子。

的确,门槛低、利润高,这是很多人对小酒馆行业的印象。

北京Morsol酒吧的启动资金是80万,上海HOBO酒吧主打“日咖夜酒”,其启动资金是100万,而且这两家都是与好友合伙开的。如此看来,门槛确实不高。

而利润,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一杯金汤力售价58元,算下来两三元的成本,这一杯酒的毛利率大约有82%。这样的利润,自然能吸引大批的人涌入。

如果想开一家品质要求没那么高的小酒馆,那几乎不存在供应链的问题。

用北京Tang酒吧张老板的话来说,“你甚至可以找一块地方,装修出一个工业风,在网上买点酒,先开起来。然后据说半个月之内各种酒商代理的销售就会搜到这家小酒馆,主动推广。”

“它不像牛排,门外汉可能无法分辨出80一斤的肉与800一斤的肉。”而酒都是标品,只要是正规代理渠道买的真酒,不需耗费太多心力。

洋酒进入中国市场,基本以进口酒商代理制为主。各大的威士忌、金酒品牌等在国内都有自己的代理商(包括总代理、分代理),酒吧只需要从代理商手中拿酒。杭州有一家已经开了10家店的鸡尾酒酒吧品牌,其员工坦言,公司今年才开始正式成立采购部门,专门负责供应链。

当然,也有很多不满足懒懒散散发展,希望形成固定、成熟商业模式的。以精酿酒吧为例,一些酒吧采用了“前店后厂”的模式,自行购买设备,自酿自销。这门槛较高,店内需要聘请专业的酿酒师,并配置酿造设备、灌装设备、售酒机、冷库等一系列设备,还涉及设备的日常维护,投入甚至高达上百万元,较为烧钱。

由于酿酒系统投入高,操作维护过程复杂,而且建设啤酒厂审批流程严格,也有一些酒吧会选择找有资质的小型啤酒厂,代工生产自己想要的酒品。

大体上“开起”一家酒吧并不难,但能“开好”并不容易。

02 起于情怀,限于情怀

你会被你所热爱的东西所限制,这句话放在小酒馆行业很恰当。

上海Tender Bar的运营者说:“很多人会将开个小酒馆当作人生到达一定阶段的理想生活的标志,所以很多酒吧老板本身并没有要做大做强的目标。”网友“啤鲜生”说:“这个行业情怀大于生意,单纯为了赚钱劝你不要做。”

一个小酒吧最初的运营,老板的个人魅力及其人脉很重要。哈尔滨麦田蜂鸟精酿酒吧的韩老板这样说:“小酒馆的特色在于,老板可能同时也是酿酒师,到店的客人可以和老板直接对话,听他讲精酿历史文化和趣闻轶事,了解啤酒的酿造过程和风味特点”。

在小酒馆里,总会有这样一位灵魂人物,他或是老板或是一位专业的侍酒师,可以很快让顾客和这家小酒馆建立连接纽带,为其带来大酒店无法提供的有温度、有情怀的用餐体验,所以小酒馆顾客的回头率都很高。

当然,对一个鸡尾酒酒吧来说,老板的替代者可能是调酒师。小有名气的调酒师有自己的粉丝,能现场调制符合顾客心情的酒。

北京某连锁酒吧的工作人员介绍到,这家精酿店主打啤酒花类的IPA(一种精酿品类),苦度高,啤酒花风味重,其创始人认为啤酒花能给人带来幸福感,想把这种体验传达给顾客。

但问题在于,“老板做了一家有情怀的店,吸引的只是和他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同样做情怀店的韩老板深知其中利弊,他酿造的多款精酿啤酒曾在大师杯、CBC中国国际啤酒挑战赛、CCBA中国精酿啤酒大奖等国内重要赛事中获奖。

情怀难复制,酒单也很难复制。一个鸡尾酒酒吧的菜单上可能有二三十款酒。但如果客人说要根据心情来一杯定制的特调,调酒师也必须做到。酒单背后的东西,远超出顾客看到的。

精酿小酒馆更是经常用手写的酒单,因为酒单随时会变化,会有新品上市、季节性啤酒更替、售卖其他酒吧酿造的酒(行业称为“酒头接管”)。成熟的小酒馆创造新品的能力应该是很强的,同一个酒吧隔一段时间再去,顾客可能会发现里面1/3的酒品都变了。

难复制的还有人才。上海Tender Bar的运营者说,这个行业普遍缺乏人才,相比咖啡餐饮等行业,还没有系统且成规模的培训,一个调酒师的水平跟他的经验强相关。“酒吧行业长期的夜班生活,也使得人才流失率较高。”

当然,很多人会说,咖啡行业也有情怀店,近两年一些新晋品牌比如Manner,就打破了精品咖啡店难以连锁的困境。为什么独立小酒馆不行?

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天然的限制原因——频次。再爱喝酒的人,也很少会天天喝酒,鸡尾酒使用的基酒都是烈酒,在四五十度以上,调制以后酒精度大约也有十几至二十度。况且,真正爱喝鸡尾酒、精酿啤酒的人,不会满足于低度酒,高酒精度酒品才是其追求所在。

再爱喝酒的人,也不会带着酒去上班、或者在路上喝——小酒馆的单店模型中固定成本——租金、人力,始终难以降低。

再爱喝酒的人,在冬天也不会那么频繁地喝更适合夏天饮用的冰镇啤酒或者鸡尾酒——酒馆行业面临的季节性挑战大,而且夜间营业时间短。

跟所有餐饮行业比起来,酒馆行业还两个现实问题:第一,喝酒不开车;第二,人均酒量的无从考量——餐饮能有个大概的人均食量、人均就餐时长,但是要是算酒量和喝酒时长,那就是一门玄学。

关于小酒馆的核心竞争力和壁垒,多数受访者认为还是体验,这种体验是日常生活之外的轻奢消费。小酒馆满足的是人们在吃饱穿暖之后,享受到的更高层次的体验——在酒精进入神经中枢的时刻,带来精神上的兴奋感。

小酒馆的体验,包含的要素比较多,比如服务、酒品、创新、环境氛围、情怀等等。这些要素在酒精作用的加持下,让小酒馆得以绽放出综合的魅力。在体验的基础上,小酒馆们的战略破局点往往在于营造一种格调,打造出轻奢级的消费体验。

但由于陷于情怀,在规模化复制方面造成了一定困境。究竟如何打破小酒馆的规模化复制问题,海伦司值得琢磨一番。

03 异军突起的海伦司,到底改变了什么?

重庆大学城附近已经开了3家海伦司,距离学校都只有约10分钟车程。尽管每家店内都有100桌左右,但周五和周六日能排到100多号。店内大部分人的消费时长在两三个小时,娱乐项目大多是玩骰子、玩扑克牌、划拳等,还可以自带小食,甚至叫外卖。

小酒馆“海伦司”,被年轻人喝到上市。目前市值约为260亿港元。

目前,海伦司已在全国100多个城市,直营店突破800家,根据其官网信息,海伦司计划在2022年完成1000家直营门店的目标。

每周去两三次、总计去过近200次海伦司的小Z告诉混沌君,“我觉得海伦司真正成功的原因是,它通过完善每个方面的细节,给用户创造了一个可以真正放松的空间。”

这些细节体现在:排队等位的时候,会提供免费的酒水,完全没有限制;卫生间明亮干净,墙角会贴上海绵防止撞伤,各种用料补充更换及时,等等。

很多人解读海伦司,会说产品单一,去一两次就腻了,但小Z否认了这种观点:“我觉得不太对,因为没有人是为了喝哪一款产品而去海伦司的,许多人只是去享受那个放松,很嗨的社交氛围和空间。”

可以说,瞄准以学生群体为主的年轻人,奠定了这家店几乎所有的基因。90、95后年轻人,普遍是独生子女,一路上着补习班走过来,成年后社交需求得到释放。另一方面,比起上班族,学生群体首先有大把时间,而且第二天可能没课,还不用发愁开车的问题。

而且,在小Z和他的朋友看来,手工精酿啤酒固然好,但吸引的大多是“发烧友”,而把啤酒做得很像饮料一样,其实更进一步降低了喝酒的门槛,对于女生而言十分友好。

除此之外,与许多酒吧要靠请主持人、嘉宾努力地带着顾客互动不同,海伦司设置有许多促进用户主动互动类的社交。比如“社交币”活动,用三个喜力瓶盖换一次放/拿纸条的资格,纸条上通常是店内其他人主动留下的微信号;海伦司还会在抖音等平台策划“今天你要和谁告白”的告白小队人设,增加社交属性,海伦司也有了“海伦寺”之称。

“很多年轻人没那么在乎酒好不好,更在乎玩得开不开心”,小Z说。

大约是看到了这一点,产品方面,海伦司采用了自有产品+外部产品的模式。自有产品主要是精酿、果啤、奶啤、嗨斗(一种果味调制酒)、鸡尾酒等,外部产品主要包括百威、科罗娜、1664,价格均低于市场价格。

放弃对酒的执念,大胆采用标准化的产品,复制难度低,不需要太多调酒师、酿酒师,可直接带来成本的降低。海伦司的自有产品,比如可乐桶,可以用非标品的散装酒来调制,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表示:“这利润空间就大了,而且可乐桶最大的成本或许是可乐,而非酒精。”

可以看到,海伦司自有产品占比达70%以上,毛利率较高,2018~2020年自有酒饮的毛利率分别为71.4%、75.3%、78.4%,随着品牌规模扩大逐年上升。

较低的成本,让海伦司有底气拼高性价比——瓶装酒饮价格均不超过10元,人均消费50—70元,这吸引到了众多偏下沉市场的年轻人。

“想象一下,当你刚刚成年有了零花钱,或者刚毕业处于三线城市,收入有限,跟朋友出去玩的时候,是会选择98元一杯的金汤力,还是10元一瓶的科罗娜?”小Z一语中的。

除了产品,海伦司在服务方面,也尽可能做到可复制。在新店的时候,会派老店的员工去新店带新人,成立员工培训部门“helens学院”。内部的服务人员,整齐划一称为“门店小伙伴”,且没有保洁、门迎之类的划分,门店内各种服务工作是大家轮流来做。在业内算是待遇和晋升空间不错的存在,也利于提升服务质量。

那么,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海伦司究竟改变了什么?

答案可能是,让年轻人重新认识酒馆,降低决策门槛

在海伦司出现之前,很多人会觉得酒吧里人员来路复杂,安全系数存疑,再加上动不动就限制最低消费,是一个不易承担进入后果的场所。但海伦司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心理上的选择障碍。可以说,海伦司很好地掩盖了自己的缺点,让年轻人没有负担地进店,然后销售其利润率更高的自有产品。

那么,用混沌“一思维”的方式——通过对现象世界的问题进行建模,从本质出发去寻找根本性的解决方案——来看待来看海伦司,它的本质是什么?实现了怎样的破界创新?

的确,它让年轻人有了丰富的体验,服务也做到了尽可能的标准化,还有各种社交小动作,但进一步思考,海伦司是年轻人的线下社交场,这背后是什么呢?

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95后、00后,是线上社交媒体的重度使用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青年阶段——个体社会化进程中的重要时期——他们的自我意识和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得到了发展与满足。匹兹堡大学媒体技术与健康研究中心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社交媒体使用越多,使用者的孤独感可能会越强烈。

而线下的社交可以带来更真切的交流、更丰富的了解,年轻人在这里可以找到心理上的归属感。

基于这样的本质,海伦司着力击穿的是降低社交的心理门槛,不管是性价比高的产品,还是让人安心的空间,本质上都是让年轻人消除心理障碍。

新样本风生水起后,模仿者开始涌现。

小Z说,许多酒吧老板专程跑去海伦司考察,海伦司网红产品“可乐桶”也被许多小酒馆复制。更有甚者,重庆一家小酒馆不仅宣称是海伦司的升级版,而且店址紧挨海伦司,海伦司开在哪里,这家店就紧跟着开在旁边。

“资本随时可以再造一个海伦司。”各种山寨之下,有人做出这样的预测。

04 小酒馆的其他连锁可能性

海伦司模式只对应着一部分人的选择。对于讲究情调,热爱流行音乐现场且爱吃西餐、品红酒的人来说,胡桃里音乐酒馆或许更符合需求。

胡桃里音乐酒馆成立于2014年,实行加盟制度,目前已在国内30个城市开设470家门店,采用酒吧、餐厅、咖啡馆的混合模式,不仅能吃饭、喝酒、听音乐,还能举办各种主题活动,营业时间可以达到15个小时。

然而,人均150+的客单价、200-300平方米的超大面积、高品质的音响设备,每一个都可能成为其连锁的阻碍因素,为什么到了胡桃里,都行得通了?

这里不得不提到胡桃里的母公司——合纵文化集团,这是一个在夜间娱乐方面广泛布局的集团,其创始人被称为“改变中国夜生活的人”,中国第一家连锁酒吧“苏荷酒吧”就是合纵文化集团打造的。

企查查显示,合纵文化集团业务范围几乎包含了开一家酒吧需要的各个环节,设立有餐饮、供应链、演艺经纪、文化创意、物流、软件开发等多个子公司,甚至还有艺人学校,培养驻唱歌手。

如此强大且很难复制的供应链生态,不仅能有效降低酒品、食品、音响设备乃至驻唱歌手的成本,而且为门店的快速复制提供有力支撑。

发源于成都的贰麻酒馆是排名第三的连锁酒馆。那些追求国潮风格、喜爱网红标签的青年,对这家店或许不陌生,它目前全国有149家门店。

2014年,恰逢国潮兴起,贰麻酒馆主打低度酒,中式鸡尾酒极具原创性,鲜明的差异化也促使其社交媒体传播属性很强。同时,贰麻酒馆的菜品也稳扎稳打,达到了成都本地人都比较认可的水平。

该品牌还有个巧思:在成都本地,通过开设直营店大力塑造品牌影响力,在其他城市,则通过加盟来获取收益。

有人可能注意到,在进军其他城市的时候,“成都爆火的贰麻来了”之类的文案颇具吸引力,再加上成都近几年成为“网红城市”,贰麻也顺道借上其东风,引来不少流量。

总的来说,胡桃里和贰麻这两个品牌,一个通过强大的产业链布局构筑了连锁壁垒,一个通过网红特色产品和“直营+加盟”的方式打出了差异化路线。

但无论是海伦司,还是胡桃里、贰麻,它们都无法代表整个小酒馆行业。这个行业依旧高度分散、成长空间巨大,在品牌化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05 格局未定,谁都有机会分一杯羹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中国约有3.51万家酒馆,其中95%以上为独立酒馆。排名第一的行业龙头海伦司仅占1.1%的市场份额。

这意味着什么?

如果拿咖啡市场来对比,2018年我国现磨咖啡市场业务规模前五名的公司所占的市场份额达到74.9%。

如果拿奶茶行业来对比,2020年我国高端茶饮品牌前五大市场参与者市场份额约 58%,中低端前五大市场参与者市场份额约 51.2%。

显然,同样是门槛不高、竞争激烈,但是小酒馆行业的分散程度高得惊人,远低于成熟市场TOP5企业占市场份额40%的平均水平。

如果对比酒馆文化发达的英国,中国的小酒馆行业或许会显得更为冷清。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英国行业规模前4名的酒馆市场占有率为25.5%,市场成熟度高。

不过,行业分散度高也不全是弊端:格局未定,市场空间巨大,投资伯乐持金苦寻“千里马”,谁都有机会崛起、分一杯羹。

海伦司的大规模连锁让许多人开始意识到,连锁小酒馆这门生意或许可行。

2022年1月,连锁餐酒吧品牌“COMMUNE”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RISSE锐肆小酒馆半年时间里连续获得两轮融资,其中天使轮由红杉中国种子基金投资;成都特色酒馆贰麻酒馆已扩张至全国近200家门店。

此外,新的入局者快速增加,不仅像青岛啤酒这样的上游生产者下场做酒馆,甚至还出现了“酒+万物”的趋势。餐饮代表队有海底捞、和府捞面、老乡鸡等,奶茶代表队有奈雪酒屋,咖啡代表队有星巴克、M stand、seesaw,出版代表队有单向空间、理想国……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业内人士都看好这样的跨界入局。有一位不愿具名的酒吧负责人表示,成熟品牌开酒馆是否会有一个好的发展,目前还未明显得到市场验证。

郑州“造”酒吧老板也表示,正餐和酒的搭配融合点难找,风格和调性很难确定,定位很容易十分简单,流于平庸。况且或许对消费者而言,今天中午在这家吃饭,晚上再去这家喝酒,这个逻辑未必成立。

无论各方观点如何,目前看上去,小酒馆赛道已经开始升温。安信证券研究中心根据调研统计推测,2025年小酒馆行业规模有望达到2000亿。

06 精品小酒馆才是终点?

在采访过程中,混沌君发现一个有意思的事情:与许多追逐风口的人不同,不少独立酒馆的老板对海伦司、胡桃里、贰麻这三家行业领先品牌的模式兴趣不大,他们更更偏向“小而美”,钟情于做独立小酒馆。不过,他们也承认,海伦司给了他们新视角——下沉市场。

要想抓住下沉市场,必然需要结合用户特点做很多调整。

一位不愿具名的酒吧老板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线城市喝Rio的人并不多,反而是三四线城市的消费者更青睐Rio,所以Rio的广告投放大多是在电视剧和综艺上,因为三四线城市的人更有时间和精力去追剧。这背后的逻辑,可能就是小酒馆行业需要进一步去探索和构建的。

也有小酒馆把增量的突破口放在了女性身上,研发不少果味的啤酒、鸡尾酒来迎合女性消费者,他们认为女性的消费力强,而且更乐于打卡传播。比如,一类名为“古斯”的精酿啤酒,口味偏酸,加入草莓、芒果等果味后,酸酸甜甜,酒精度低,走“微醺经济”路线。

“越是经济好的地方,年轻人聚集多,大家相互交流的需求更多,酒吧文化越好。所以做小酒馆,经济发达的地方要好于其他地方。”哈尔滨麦田蜂鸟精酿的韩老板告诉混沌君,小酒馆要下沉到二三线城市,大体上还是绕不过这个趋势。

同时,不同类型的酒吧背后是不同的酒文化

北京Morsol酒吧的唐老板讲述了酒吧圈层的鄙视链,“喝精酿的人比喝洋酒、鸡尾酒的有优越感,喝洋酒的人比喝进口啤酒的有优越感,喝进口啤酒的人比起国内的一些绿瓶子有优越感。这背后都是酒文化的作用。”

简单来说,鸡尾酒酒吧通常要打造一种高级感,让人觉得整个过程非常优雅。鸡尾酒强调现场制作,从布满冰霜的杯子开始,削冰、量酒、切果、调和,体现出了show的元素。这背后是小资精致的酒文化。

精酿酒吧则代表着创新性和多元化,麦芽、啤酒花、酵母、水及各种辅料,可以酿造出千变万化的风味和口感,将啤酒品类的丰富性和创造性发挥到极致。

喜欢精酿的人,当琳琅满目的啤酒摆在眼前,从0号到20号名字、口味各异,他总能找到一款自己喜欢的酒,这是一种多元化的满足,甚至有人会从1号一直喝到20号。

而不同酒文化背后反映的是不同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比如,精酿酒吧和鸡尾酒酒吧,不太强调社交娱乐,甚至有点刻意避免店内玩骰子、扑克等,所以更受偏爱环境安静、社交私密的80后都市白领一族的喜爱。这一点与海伦司截然不同。

未来,对于独立酒馆的发展,这些独立酒馆经营者很有信心。“他们现在不爱独立酒馆,但是等他们长大了就会。”多位酒吧老板这样说道。

海伦司这样的连锁酒吧像是一个“口子”,当年轻人有了去酒馆喝酒的需求和习惯后,必然会慢慢产生品质方面的追求,尤其是当其收入增加,有了消费升级的需求后。而品质化的精品酒馆将会承接起这样的需求。

独立小酒馆可以提供专业的特色服务,聚焦于小众人群;大型连锁店则聚焦大众,迎合大众的口味;两者服务客群不同,有很好的互补性。这两种模式,在未来很有可能是比例不分上下的存在。

对于以后的计划,北京某连锁酒吧的工作人员说:“我们想和城市发生一些关系,让在这里生活的人喝到更地道的啤酒,暂时不考虑其他城市的扩张。”据悉,现在北京已经算是亚洲啤酒吧最大的一个增量市场。

另一边较为热闹的Tang酒吧则是另一番景象。《乐队的夏天》《中国新说唱》这类节目的大火,激起了年轻人对线下表演的热情,一些带有live house性质的小酒馆成为乐迷心中的好去处。

张老板坦言,通过演出能带动酒水收入,这是一个行得通的模式。这家店还在白天将场地出租进行一些拍摄工作,或者进行简单的剧本杀,提升店面坪效。

主打日咖夜酒的HOBO酒吧白天的咖啡业务,最近处于亏钱状态,接下来就要停止运营了,其老板也在反思,“要好好思考其他方面的盈利可能。”

“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

关于小酒馆,纵使行业新故代谢,不变的是每一代人自由和放松的情感寄托。而这样的寄托需求,始终意味着巨大的市场。从这个角度而言,上市不是这个行业的重点,海伦司只是这个行业创新的开头。

当更多行业从业者从情怀中抽身出来,多思考商业模式、资本借力,那么不论是独立精品的情怀店,还是简单粗暴的连锁店,都会迸发出更大的想象力,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酒馆行业将会像酒本身一样,呈现出流动而迷人的特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混沌大学”(ID:hundun-university),作者:张星,36氪经授权发布。

关键词:

推荐DIY文章
盲盒一年赚10亿,为什么资本市场不买泡泡玛特的账?
新茶饮“降价内卷”的尽头,是供应链?
Saleforce增长放缓:SaaS的天花板在哪里?
丰巢:何处安放?
净利断崖式下滑?从IGG 2021财报看出海厂商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互联网招聘平台,卷在最冷“春招”
阿里会放弃飞猪吗?
NFT内幕交易猖獗,LVMH老板之子也来插一脚?
程一笑还没让快手彻底“回魂儿”
资本热捧,却遭年轻人疯狂转手,小家电不香了?
互联网会变成传统行业吗?
抖音盯上二手电商:压力来到了闲鱼转转爱回收这边
“i茅台”能拯救茅台吗?
又到旺季,凉透了的小龙虾还能翻身吗?
13家公司累计融资超60亿元,昆虫蛋白缘何成为新风口?
我花50w,成全了瑞幸和星巴克的“博弈”
贵州茅台,“一哥”的隐忧
咖啡格局已变,还能容下瑞幸?
快手选择「不躺平」
英国的B面:包容文化孕育绝佳商业环境与发达的科技
历史抛弃了火腿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