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着影视梦的互联网企业,从搅局者沦为出局者

近日,腾讯影业的主体部分将从PCG(平台与内容事业群)被调整进入CDG(企业发展事业群),同时腾讯集团副总裁、阅文CEO程武将继续领导该业务板块。调整后,腾讯影业原有的强商业属性的IP影视化开发工作,将交由阅文集团旗下的新丽传媒、阅文影视,以及PCG旗下的腾讯动漫负责,今后腾讯影业将重点聚焦时代主旋律作品开发。

这也是虎年第一家对业务板块和内容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的互联网影视公司,时间倒回到8年前,2014年国内许多互联网头部企业纷纷布局影视领域,当时率先成立的腾讯影业也被视为互联网巨头进军影视行业的开端。此后,百度、阿里巴巴、爱奇艺、滴滴先后成立影视公司,从内容创作到票务宣发,各家都从自身的平台优势出发,希望用透明化、开放化和智能化的生态战略,挖掘增量、服务影视行业。

早在2014年国内互联网企业就开始深入布局影视领域,其中2014年腾讯影业的成立被视作互联网巨头进军影视行业的开端,此后阿里巴巴、百度等先后成立影视公司。据猫眼专业版显示,成立至今阿里影业及其子公司参与出品的电影数量超过200部,而腾讯影业参与出品的电影数量超过了60部,剧集数量达到近40部,发展至今这两家公司已然成为了互联网影业中的领跑者。

不过,8年来多数互联网影视公司在IP开发、爆款制造与内容稳定输出方面并不突出,入局之初业内预测的传统影视公司会沦为BAT的打工者至今也未发生,手握庞大流量与各种资源的巨头们并没有寻找到影视行业的确定性,目前真正能够存活下来的屈指而数。

在行业所处的环境正在日渐复杂的当下,互联网影视公司这场旷日持久的竞争,似乎正在产生新的变化,也面临着更多变数。

互联网巨头偏爱影视赛道

春节期间,由腾讯影业、新丽传媒、阅文影视“三驾马车”联合推出的现实题材大剧《人世间》于央视一套黄金频道热播,开播当晚央视首播实时收视破1,创下央视一套近3年电视剧收视新高,连续多日位列爱奇艺电视剧热播榜第一。

这些年,在互联网影视公司中,腾讯影业的成绩单属于最亮眼的几家,曾先后参与了《八佰》《流浪地球》《我和我的祖国》等电影的创作发行,在IP孵化方面,也接连拿出了《庆余年》《赘婿》等爆款。和腾讯影业相比,多数互联网影视公司都业绩平平,相当一部分在激烈的内容竞争与剧烈的市场变化中都举步维艰,很快就被淘汰。

这与8年前互联网纷纷涌入影视赛道的盛况形成了鲜明对比,从2014年开始,大大小小的互联网企业通过成立影视文化公司、参与发行、购买独家版权等形式深度参与影视产业。

2014年,阿里巴巴收购文化中国并更名为阿里影业,随后上线了在线票务平台淘票票。同年,从微信电影票走出的微影时代成立,一年后腾讯影业成立。至此,两大互联网巨头正式开始在影视赛道进行开拓深耕。

随后,百度、小米、豆瓣、58同城、陌陌、美团、途牛网、360等纷纷入场,加入了进军电影产业的大部队,这些互联网公司多以投资或成立公司的方式,向长视频领域扩张布局,从资本运作、业务战略合作两方面深度涉足内容产业,给影视剧行业带来结构性影响。

这些主营业务与内容相距较远的互联网企业在影视赛道的扩张之路并不顺利,美团、途牛网、360、陌陌等公司入局后在平台搭建与内容创作方面鲜有亮点,也没有拿出爆款作品,很快就在市场竞争中变得悄无声息,从2019年开始,短视频互联网开始接力进入这一领域,成为新的“搅局者”。

2019年9月11日,快手的运营主体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经营范围出现变更,新增电影发行,电影制作。2020年3月24日,抖音文化(厦门)有限公司成立,公司经营范围包括电影和影视节目制作、发行,演出经纪业务,文化、艺术活动策划,文艺创作与表演等。

很明显,两大短视频巨头加快在影视产业上的布局是为了向长视频领域扩张,在前两年,短视频的突然崛起让整个影视行业为之“恐慌”,由于其本身的“短平快”可以大量利用用户的碎片化时间,这对于互联网用户消费长视频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一度,影视行业也习惯性将增长迟缓的部分“原罪”强加在短视频消费的崛起,抱怨他们抢夺了用户时间,而短视频平台成立专门的影视公司,参投主控推爆款,让行业更为纠结。一方面,短视频平台可以为内容创作带来更多资源与资金,从多个维度提升宣发效率。另一方面,巨头的直接入场则会进一步挤压传统影视公司的市场空间,让竞争加剧。

“搅局者”慢慢渗透影视行业

腾讯与阿里巴巴相继成立影视公司的次年,博纳影业总裁于冬在上海电影节一个行业论坛上就不无担忧地表示,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中国电影工业的各种资源都可能流向网络的短视频、小视频,而不再拍大制作的院线电影了,互联网对于电影传统行业的改造会相当深入,传统影视公司只能快速融入他们构建的这套生态系统,否则就会被淘汰。

正如于冬所料,手握流量与资源的互联网巨头进入后对影视行业进行了各种整合与改造。百度收购爱奇艺后在长视频领域不断发力,每年自制剧、自制综艺与网络电影从数量到热度都进步明显,目前与腾讯视频并列行业实力最雄厚的两大头部平台。

阿里收购优酷后创建了阿里影业,阿里影业在2014年诞生之初,先以淘票票为抓手、后用灯塔、凤凰云智等打通宣发与影院等核心环节。

经过几年的深耕,目前淘票票已经稳坐行业第二把交椅,用户不仅习惯使用平台购买电影票,以“快看”为代表的沉浸式短视频入口和其他站内内容,可以帮助用户进行观影决策,这也在潜移默化中一点点抢夺市场份额,挖掘市场增量、逐渐提高影院上座率,重塑电影售票与宣发的市场格局。

有了淘票票这个抓手,加上优酷的资源,阿里影业在行业中的位置也逐渐清晰起来,从“做平台”慢慢切入到内容赛道。入局之初,阿里影业定位于“电影行业水电煤”,提供新基础设施建设,在影视产业链上下游进行了大量投资与并购,但在2018年上海电影节上,阿里影业当时的负责人首次明确提出“优质内容+基础设施双轮驱动”的战略,此后,阿里影业便加快在内容领域的布局。

从2018年的春节档开始,诸多大片的背后其实阿里系都有入局。2020年11月,阿里影业宣布将重回内容为王的发展路径,推出全新的自制厂牌“可能制造”、并对“锦橙/锦绣合制计划”和“薪火计划”进行2.0版升级、推出新片单等全新内容布局。

在2020/2021财年,阿里影业除了参与《1917》、《八佰》、《夺冠》等头部作品之外,其“锦橙合制计划”作品《我在时间尽头等你》和《一点就到家》分别在七夕档和国庆档上映,前者以2.8亿元的单日票房成绩创下七夕档纪录,最终票房超5亿,后者累计票房超3亿。《沐浴之王》《拆弹专家2》《刺杀小说家》《新神榜:哪吒重生》《第一炉香》等作品都在从档期和题材等维度一点点占据市场。

相比阿里影业,另一位巨头腾讯正式涉足影视的时间稍晚,腾讯借由游戏与社交的先天优势,2011年创立了腾讯视频,但直到2015年在影视行业的投融资热情空前高涨之际,腾讯才成立了腾讯影业,虽然入局较晚,但却是BAT中对文娱产业投入最大的一个。

腾讯影业从成立第一天起即确立了基于IP“不孤立做电影”的思路,希望探索电影的更多可能。而随着企鹅影业成立以及腾讯文学收购盛大文学,阅文集团成立,再加上原来就有的腾讯游戏和腾讯动漫,产业链越来越长的腾讯不仅要全力打造高品质的电影作品,也在把电影作为泛娱乐生态的重要一环,追求与动漫、文学、游戏等业务的充分联动。

九成以上闯入者“影视梦”破碎

经过8年的发展与布局,以阿里影业、腾讯影业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在影视领域确实产生了影响力,当然,这只是少数幸运的玩家,这几年多数闯入影视赛道的互联网公司都成绩平平,其中相当一部分来得快也去得快,在很短时间内就被市场所淘汰。

因为影视寒冬,一些影视公司业绩出现亏损,也让部分互联网公司看到了“入局”的新机遇,这些资金雄厚的互联网企业通过跨界影视行业进行低成本扩张,进而拉长产业链。

可惜的是,那些年乘风而来的中小影视公司既没有阿里和腾讯的产业链整合能力,也没有天量资金不断并购关联公司来补齐短板,高调成立之后便迅速哑声。

2015年,B站紧随阿里和腾讯的步伐,牵手尚世影业成立了哔哩哔哩影业,针对90/00后等新生代群体布局影视制作。这则消息出来后,不少B站用户都开玩笑地说以后去电影院看B站出品的电影要边发弹幕。不过,成立两年的哔哩哔哩影业营收竟然为零,2016年净利润仅为-0.61万元。最终,哔哩哔哩影业的大股东尚世影业被迫低价转让45%的股权,股权挂牌价格仅为200万元,匆匆上场之后,B站的影视公司很快就以如此不体面的方式收场,实在让人唏嘘。

成立于2016年6月的小米影业,当时影业业务包含投资、制作和宣发三大板块,当时外界一致认为,如此布局再结合小米电视的铺垫,谁料好景不长,成立仅一年的小米影业一度濒临倒闭危机,为此其不得不“断臂求生”。刚进军影视行业一年的小米影业将宣发部门解散,并公开声明今后不打算涉足影视制作,主要精力放在做投资和植入工作上。

此后,小米影业先后投资了《拆弹专家》、《反转人生》、《空天猎》和《闺蜜2》,投资并联合出品了《机器之血》和《唐人街探案2》,但此后就销声匿迹没有了动静,官微自2018年3月22日后再无任何更新,整个影业公司渐渐在市场上失去了存在感。

事实上,多数互联网影业大多成立于2014-2016年之间,当时的影视行业全面繁荣,正成为整个世界投资者眼中的香饽饽,自然也吸引了嗅觉灵敏的互联网公司。然而,“快钱“”来得快去得也快,除去阿里、腾讯这样的一线互联网影业,曾经高调进入的众多公司们早已不知所踪这,诸多二三四五六线的影业公司没能撑过两年就默默消失了,曾经的宏伟计划和远大目标最后都沦落为一句空话。

这些公司的经历也说明,影视行业这口饭不是那么好吃的。不过,站在行业的角度看,不断入场的互联网“搅局者”虽然最后能存活下来的寥寥无几,但对影视行业整体而言还是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互联网不仅推动了中国影视行业的发展,也拓展了市场的增量,长期来看,“搅局者”进入这一赛道是时代大潮下的必然,也必定会推动泛文娱行业转型升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文娱价值官”(ID:wenyujiazhiguan),作者:艾杰,36氪经授权发布。

关键词:

推荐DIY文章
盲盒一年赚10亿,为什么资本市场不买泡泡玛特的账?
新茶饮“降价内卷”的尽头,是供应链?
Saleforce增长放缓:SaaS的天花板在哪里?
丰巢:何处安放?
净利断崖式下滑?从IGG 2021财报看出海厂商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互联网招聘平台,卷在最冷“春招”
阿里会放弃飞猪吗?
NFT内幕交易猖獗,LVMH老板之子也来插一脚?
程一笑还没让快手彻底“回魂儿”
资本热捧,却遭年轻人疯狂转手,小家电不香了?
互联网会变成传统行业吗?
抖音盯上二手电商:压力来到了闲鱼转转爱回收这边
“i茅台”能拯救茅台吗?
又到旺季,凉透了的小龙虾还能翻身吗?
13家公司累计融资超60亿元,昆虫蛋白缘何成为新风口?
我花50w,成全了瑞幸和星巴克的“博弈”
贵州茅台,“一哥”的隐忧
咖啡格局已变,还能容下瑞幸?
快手选择「不躺平」
英国的B面:包容文化孕育绝佳商业环境与发达的科技
历史抛弃了火腿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