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私募跌到清盘线,止损还剩多少意义

2022年的私募圈注定要经历一段进退失据的时光。

一边是限薪大环境下,隔三差五地冒出几个奔私的公募明星,欢庆“公奔私”浪潮再起;人才加速涌入的另一边,则是抵挡不住市场波动的百亿私募们,年内几乎全员亏损,苦口婆心教育着持有人们“千万不要浪费每一次回撤”。

*除景林全球净值披露日期为 2022.1.28 外,其他所有私募涨跌幅均统计到 2022.2.18

行情惨淡,所有乐观的销售目标连同收益预期一起打了折扣,就连年前稳坐“当红私募”头把交椅的盘京,新基金在招行、中信、兴业等 Tier 1 渠道募集,也并没有激起“秒杀”的水花。销售的热情,比起几个月前,把景林比作“基金中的爱马仕”时的光景,差了不知道多少盆冰水。

图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文作者的任何投资建议

不过,持有人最怕的其实不是回撤,毕竟有的回撤只是浮盈少块肉,最悲惨的还是产品净值直接掉到水面以下,买入即套牢。

根据私募排排网的数据,在其显示的32925只产品中,超过1600只产品的最新净值低于0.8元,其中近700只产品净值已低于0.7元,如果按照一般私募基金的止损设置,已处在清盘的危险中。除此之外,还有不少成立时间未满一年的产品,净值临近腰斩。

简单的数学运算告诉我们,从 1 到 0.5,你只需要亏 50%,但从 0.5 再回到 1,你需要涨一倍。

那么问题来了,

1、净值到了预警线之后,私募能做什么?

2、私募的止损机制,真的能保护投资者吗?

01净值预警,内卷继续

这两年基金很出圈,基金崛起上了《三联生活周刊》的封面故事,《人物》杂志访谈了网红经理蔡嵩松,还有明星经理们上《天天向上》的空穴来风,让基金业协会连夜发布倡议书,严禁行业娱乐化。但无论如何,业绩+营销的一套套组合拳打下来,基金行业的规模终究是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

私募虽然受制于起投门槛、合规限制等一系列约束条件,但毕竟也沉醉在整个大资管行业的暖风里,成为了信托转型期的受益者之一。趁着股市火热,新晋的业内宠儿们在市场上募集新产品。整个2021年下半年,百亿俱乐部迅猛扩容,摇身一变成为百亿私募者如过江之鲫。

过去一年,百亿私募管理人数量接近翻倍

牛市里出来混,熊市终究要还的。

这些在市场高点被业绩引来的新钱,也就构成了如今在预警线、清仓线之下最惶惶不安的那部分。其实“好做的时候不好卖,好卖的时候不好做”这个道理,稍有一些从业经验的专业人士都知道,但面对蜂拥而来的AUM(管理规模),要保持克制,考验的又不是人的专业度。

结果钱是到账了,牛却被通胀、打仗吓跑了。

面对客户压力,管理人们的标准操作是道歉。关于这点,远川投资评论之前就整合了一些头部私募的道歉信,「人均一封道歉信,哪家私募的“鸡汤”最好喝?」。不过从评论区的群众反馈来看,愿意为道歉信买账的并不多。毕竟道歉有用的话,还要基金经理干什么?

况且熬鸡汤还是要符合监管要求的,只能承诺努力,不能承诺业绩,对套住了真金白银的持有人来说,还是很难共情。

于是,在“共情”上,私募们也开始内卷了。

2月8日,新晋百亿量化私募赫富投资在旗下产品触及预警线后,对相关产品做出了降仓处理,并宣布在修复净值前,管理费调整至0%。由于没有1000万粉丝的微博大V老板,当时并没有在业内外激起特别大的水花。

直到2月24日,知名百亿私募基金东方港湾的知名老板但斌发了一条“累计净值在1以下的管理费都不收了”的微博。此后的一整天,他的许多同行们就收到了来自渠道和持有人的关切——“但斌都不收管理费了,你们什么时候取消?”

费率之争,还有另一个版本。

2月16日,国内量化基金三巨头之一的九坤被曝旗下美元产品1月巨亏近4成。

第二天一早,九坤作出回应,“Ubi Asia Fund的产品特点是高波动高收益,长期持有才能真正体现出产品的策略优势和投资价值,未来我们仍然会坚持按产品特性风格来进行交易。”同时,九坤也给投资者留了另一个选择——免除产品的锁定期和赎回费。言下之意——你要不愿意长期持有也可以赎回,但此后是涨是跌,与你无关。

比起口头安慰,私募降费多多少少还算是“让利”给了持有人。但仔细一想,亏都亏到预警线了,是亏30%还是亏31.5%,差别很大吗?

“我差的是那点利息吗?我在乎的是首付啊。”远川办公室里屈指可数的一位高净值用户如是说。

02止损能保护投资者吗?

在私募业内,0.8的预警线, 0.7的清盘线,是常规的止损安排。

采用预警线、清盘线的风控设置,通常是许多私募产品与公募产品的一个显著差距。所谓触及预警线,通常是指产品累计净值跌破预警线(通常在0.8上下)之后,私募管理人会被动调低产品仓位,以降低发生更大程度亏损的可能。

而跌破清盘线(通常会设置在0.6-0.8之间)后,产品会被迫清盘。投资者只能带着永久性损失,寻找下一个基金经理,或者选择永远不再相信 A 股。

这种止损设置,一方面是基于私募基金的绝对收益“传统”。在很多投资者粗浅的印象中,私募与公募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追求绝对收益,后者做的是相对排名。

另一方面,管理费只占小头+业绩报酬才是大头的收费模式,也把私募管理人的利益与投资者收益绑定在了一起——只有产品赚钱,基金经理才能更赚钱。产品要是长期水下,提不出业绩报酬,大多数私募是很难单靠管理费维持长期经营。

但受制于对冲工具不完善、自上而下择时太难做对等各种因素,实际上以“绝对收益”为标签的私募基金,其实并不多。加上公募出来的私募基金逐渐成为这个行业的中流砥柱,高波动的私募产品不再少数。

对于一大批这样的股票多头产品来说,边跌边撤的止损做法,恐怕并不是一项好选择。

如今的私募里,主观股票多头的带头千亿大哥景林和淡水泉都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老江湖。

2008年淡水泉回撤40%、2015年回撤30% 、2018年又回撤接近30%,回撤一过30%就要降仓,回到水上的时间,恐怕就要比下图显示要花更长的时间。更别提如果0.6就要把所有产品清仓的话,淡水泉恐怕是很难撑过开门创业的第一年。

但凡受制于止损要求,如今盛行于市场的“淡水泉时刻”(注:即每当淡水泉的产品净值出现30%左右的回撤时,整个市场的中期调整也就接近尾声,是加仓的好时机,此未经科学实证的说法,常见于各家销售机构),也无从谈起了。

反观另一个千亿私募景林的代表产品景林丰收2007年以来的回撤走势,不能说毫不相干吧,只能说异曲同工。

但淡水泉成长一期成立以来年化收益14.93%,景林丰收成立以来年化收益16.49%,十多年下来,长期年化能跑赢这两家“元老”的私募屈指可数。业绩终究是私募存在的根基,若不是在同行中表现佼佼,景林和淡水泉也不会成为迈入千亿大关的先行者。

回到开头,如何不浪费一场回撤?

首先,不要在回撤面前,失去战斗力和意志力。止损线的设置,看似是保护了投资者,但翻译过来,其实是——最多给你亏30%-40%,我就不干了。

高仓位下跌,低仓位反弹,曾经熬死了多少私募,怕是根本数不过来。但相信盈亏同源,相信均值回归,通常会等来贝塔的眷顾。不信?看看隔壁常年不降仓、从来不止损的公募好了。

03写在最后

基金的出圈让大家一时之间,真的把它当成了消费品。张华重金打入了基金一哥一姐的后援团;李萍成为了锂电光伏新能源的赛道拥趸;王丽因为电梯间的广告加仓了国民基金经理的创新未来,大家都以为等待着自己的是光明的未来。

但本质上,基金,尤其是股票基金,是一种投资产品,这让它和所有消费品产生了本质的区别。

消费是确定的、静态的,消费的体验是即时的;基金是波动的、动态的,投资的收益是延迟的。考虑到股票市场长期存在的短期不确定性,期限和风险承受能力的错配往往是致命的,就像拿2023年的刚需首付买了2022年的股票私募,不是A股不爱你,而是八字不合适。

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产品,对于基金的买卖双方来说,都是必修课。卖者需要克制,买者需要理性。

旺季饥饿营销,淡季打折促销的套路,对于基金来说,却总会变成高位拿钱一时爽,回撤起来火葬场。道歉安慰不了,止损属于弃疗,除了煎熬还是煎熬。

事后来看,一切都很简单。如果不在高位大举募资,就不会在喧嚣过后,一地预警线。

问题在于,当周期的钟摆再次重复时,历史还会不会押着同样的韵脚呢?

关键词:

推荐DIY文章
盲盒一年赚10亿,为什么资本市场不买泡泡玛特的账?
新茶饮“降价内卷”的尽头,是供应链?
Saleforce增长放缓:SaaS的天花板在哪里?
丰巢:何处安放?
净利断崖式下滑?从IGG 2021财报看出海厂商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互联网招聘平台,卷在最冷“春招”
阿里会放弃飞猪吗?
NFT内幕交易猖獗,LVMH老板之子也来插一脚?
程一笑还没让快手彻底“回魂儿”
资本热捧,却遭年轻人疯狂转手,小家电不香了?
互联网会变成传统行业吗?
抖音盯上二手电商:压力来到了闲鱼转转爱回收这边
“i茅台”能拯救茅台吗?
又到旺季,凉透了的小龙虾还能翻身吗?
13家公司累计融资超60亿元,昆虫蛋白缘何成为新风口?
我花50w,成全了瑞幸和星巴克的“博弈”
贵州茅台,“一哥”的隐忧
咖啡格局已变,还能容下瑞幸?
快手选择「不躺平」
英国的B面:包容文化孕育绝佳商业环境与发达的科技
历史抛弃了火腿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