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乳制品行业的格局要生变了吗?近日,伊利的一大动作令这成为很多人在猜测的事情。
今年3月3日,伊利股份(600887.SH)发布公告表示,截至首个要约截止日期(2022年3月3日下午4时),伊利股份共持有或控制澳优(01717.HK)9.53亿股股份,占澳优乳业已发行总股本的52.70%。根据香港证监会《公司收购及合并守则》,本次要约可供接受的时间将延长到2022年3月17日下午4时。
这意味着,继成为第一大股东之后,伊利股份即将完成对澳优乳业的全面要约收购,其也是近年来国内乳业规模最大的并购案。
澳优乳业2003年9月成立于湖南长沙,在全球范围内从事高端乳品及营养食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于2009年10月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是国内首家在港上市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企业。
除了伊利收购澳优,在今年的二、三月份,奶粉行业巨头间的“合纵连横”事件不断:先是美赞臣中国入主国内羊奶粉品牌美可高特,后有达能通过与湖南欧比佳营养食品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将投资并开发婴幼儿配方奶粉。
伊利和澳优在产品、供应链和渠道等多个层面都易产生协同效应,随着伊利和澳优的整合完成,国内的奶粉行业会出现一个怎样的变局?进击的伊利是昂扬向前,还是不无焦虑?
伊利收购澳优,相关的市场传闻早在2021年国庆期间就有流出。
此前,中信农业产业基金为澳优的第一大股东,持股22.05%,晟德大药厂为第二大股东,持股19.99%。自2020年下半年始,中信农业产业基金就被传有出售澳优股份的意向。
2021年10月27日,伊利股份就曾发布公告称,将斥资62.45亿港元(约合人民币51亿元)收购奶粉企业澳优34.33%的股份,成为其单一最大股东,并触发全面要约义务。
伊利之所以要收购澳优,在于后者具有较大竞争优势的羊奶粉业务。根据尼尔森的市场研究报告,2018-2020年,澳优旗下羊奶粉进口品牌佳贝艾特在中国进口婴幼儿羊奶粉中,销售份额均超过六成,位居全球羊奶粉销量第一。
此外,澳优在营养品领域进行过全方位的布局,其中包括保健品、益生菌和特殊医学用途食品,而伊利正在向健康食品集团的定位进发,澳优的布局契合了伊利的战略发展方向,有助于其进一步打通营养品赛道。
但需要指出的是,近几年,澳优在营收和净利润方面的增幅呈现出了大幅放缓的态势,尤其是羊奶粉业务的营收情况。2018-2020年,澳优乳业羊奶粉营收的增幅分别为59%、40.5%和8.8%,其中2020年的营收增幅更是三年来最低。
伊利虽是国内规模最大、市值最高的乳品企业,但每年的营收贡献大头主要为液体乳,奶粉并非其强项。在收购澳优之前,伊利也曾布局羊奶粉领域,推出过金领冠悠滋小羊婴儿配方羊奶粉等系列产品。
在中国目前的奶粉企业阵营中,无论伊利还是澳优均位于第二梯队。据欧睿报告的数据显示,2020年,澳优、伊利在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中的市占率分别为6.3%和6.2%,排在它们之前的有飞鹤(14.8%)、雀巢/惠氏(12.8%)、达能(10%)和君乐宝(6.9%)。
在收购澳优后,伊利在国内奶粉领域的排名有望更进一步。因为这几家企业2021年的财报尚未披露,所以根据业内人士的预估,飞鹤去年的净利润为240-250亿元,伊利并表澳优之后能达到150-180亿元,甚至有望逼近200亿元。
今年,国内乳制品行业出现较为频繁的并购交易,诱因是2021年国家出台的奶粉新国标。
2021年3月,国家卫健委发布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儿配方食品》《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较大婴儿配方食品》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幼儿配方食品》三个新国标,被称为史上“最严格”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国标。
标准一出,即备受市场瞩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新国标制定了较为严格的标准,在要求上已经超过了大部分欧美国家。如在今年2月,美国品牌雅培因发现致病病菌宣布召回旗下的三款奶粉产品,其中涉及中国的产品被国家海关总署提醒“立即停止食用”。
新国标的出台被认为将加速国内乳制品行业的供给侧改革,而在这样的改革形势下,国内乳制品行业的竞争格局将发生深刻变化。
可以预见的是,在2015年下半年实行的配方奶粉注册制和2021年出台的新国标的作用下,未来国内乳制品行业将进一步形如全球乳制品市场一样,加速进入大企业角力的时代。
这种变化可以从相关数据中得到佐证。目前,我国共有约200家工厂的1000多个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获得了原食药监总局批准,与注册制实施前相比锐减了1000多个。根据欧睿的数据显示,2016-2020年中小奶粉品牌市占率从31%下降至11%。
在CR3(业务规模前三名的公司或业务规模前三名的公司所占的市场份额)上,目前国内为36%,美国为90%,所以知名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公司尼尔森也在相关报告中做出预测,目前国内前十名的奶粉品牌大概占到了七成以上的市场份额,五年后,这七成以上的市场将会更加集中到五、六家品牌中,即行业集中度会进一步提高。
伊利前身为呼市回民奶食品加工厂。1991年,时任厂长的郑俊怀率先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将濒临破产的加工厂发展到了年利润可达百万级别的中型企业。1993年,郑俊怀又对加工厂进行了改制,以定向募集的方式正式设立了伊利集团,并于同年6月将公司更名为“内蒙古伊利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1994年,在郑俊怀的带领下,伊利创建了冰淇淋项目,并在此后迅速成为了华北地区最大的冷饮生产企业,年利润高达500多万元。1996年,伊利登陆上交所,成为全国乳制品行业首家A股上市公司。
不过略显魔幻的是,2004年,因为涉嫌挪用公款罪,创始人郑俊怀锒铛入狱,最终被判刑6年。
告别郑俊怀时代,伊利开始进入到了潘刚时代。2007年,凭借赞助综艺等营销动作,蒙牛全年营业额首度超越伊利,这令伊利危机丛生,但2008年行业内爆发的三聚氰胺事件却成为一个转折点。
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后,行业内企业普遍受到波及,很多经销商存货积压、损失惨重。在对旗下经销商的态度上,蒙牛选择承担一半,而伊利却选择承担经销商的全部损失,这令蒙牛的很多经销商开始纷纷倒戈伊利,由此为日后伊利重新霸占国内乳业市场打下了重要基础。
2020年10月,伊利更展现了发展“野心”,制定了新的战略目标:2025年挺进“全球乳业三强”,2030年稳健迈向“全球乳业第一”。
去年年底,伊利高达120亿元的巨额定增方案落定,从资金流向上可以看出,伊利正在大举押注产能增长和奶粉、奶酪等新兴品类的开拓上。
在这笔120亿元的定增金额中,伊利计划将其中接近一半的钱用于保证奶源供应的上游投资上,在呼和浩特,林甸,吴忠,呼伦贝尔和兴安盟等伊利生产基地上进一步扩充产能,保证液态奶的供应链安全。
但如果只是止步于液态奶,伊利依然处于自身的舒适区,对比人均奶类消费额远高于中国的欧美和日韩等国家,奶类消费的大头并非液态奶,而是奶粉、奶酪和黄油等这些大量消耗原奶的高端化产品,真正的战场在别处。
通过收购澳优,伊利想要补足自己在奶粉尤其是羊奶粉领域的短板,而在奶酪领域,伊利看起来也在出击。今年2月,有媒体爆出消息:伊利收购百吉福已走完合同,但具体金额尚未披露。
百吉福是一家法国奶酪品牌,2020年,百吉福以25%的市场份额雄踞中国奶酪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位置,排名第二的为妙可蓝多(19.8%)。
不过正如上文提及到的那样,中国乳制品行业已处于强强竞争的局面,更何况奶酪品类属于一个优质标的,所以战场上已弥漫着硝烟。2021年,蒙牛乳业(02319.HK)以30亿现金认购的方式,正式成为妙可蓝多的第一大股东,这在当时也创了中国奶酪市场最大并购案的纪录。
虽然此前在奶酪领域有所布局,但伊利的投入力度不及蒙牛,而蒙牛并购了妙可蓝多也证明前者已先行一步。同时,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国内奶酪市场的格局已悄然发生改变,有统计数据指出,2021年上半年,妙可蓝多的市占率已超33.8%,成为中国第一奶酪品牌。一来,收购百吉福的传闻尚未坐实;二来,百吉福的市占率又被反超,想要抢注奶酪赛道的伊利现在应该不无焦虑。
随着国家政策的推进和落地,国内乳制品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无疑是广阔的,但市场竞争也必然会是激烈的,伊利能否实现2025年和2030年的目标,外界在拭目以待。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