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马云在一次电视节目中曾经这样评价京东物流,他说,做电商千万不要碰物流,因为自建物流带来的最大弊端就是员工队伍会变得极其庞大,京东会成为超过10万人的庞然大物。但是,这些人员的增加,并不能带来GMV的增长。
当时马云的主要观点是:员工太多会把自己害死。
所以后来聪明的马老师搞了一个“菜鸟网络”,这个菜鸟网络,本质上是依然是一个物流平台。它把国内几家规模最大的物流公司三通一达整合进来,依托阿里电商平台上数量巨大的物流包裹需求,将业务分发给各大物流公司。
而菜鸟本身只提供物流数据的收集与反馈,挟流量以令诸侯,苦活累活交给下游企业去干,自己坐收提成、佣金、服务费等等。
而京东,与阿里的投机取巧完全相反,似乎铁了心要把自营物流业务做到底。
据报道,京东收购德邦的谈判经历了一个多月,此前消息传出来的时候,德邦公关还出来"辟谣"。2月28日,德邦创始人崔维星在早餐会宣布此事。
3月2日,有消息称,近期京东已经完成对德邦快递的收购。与此同时,德邦股份发布公告称,因尚未签署相关交易协议,公司股票自3月2日起继续停牌,预计停牌时间不超过3个交易日。
一份流传的截图显示:德邦内部已经官宣了收购消息。对于京东已经完成收购德邦快递的消息,德邦方面回应称,目前还没有确认,以正式公告为准
若无意外,德邦这家老牌快递公司的整个团队,连同其147亿元总资产,将最终归属京东物流。“京东已经委派高层进入,崔总也会在6月份左右彻底离开公司。”
现在,德邦被京东收购似乎已是公开的秘密。连续几天停牌,很多人猜测可能是交易价格还没谈妥。
据财经天下周刊报道,关于德邦“卖身”的消息已经传了半年多。传闻中的收购方不止有京东,还有顺丰、韵达、抖音等。不过近日,随着抖音出面否认,京东和顺丰成为呼声最高的“接盘侠”。毕竟德邦有近300亿元营收规模的盘子,“不是谁都能轻松吃下的”。
据德邦内部人士透露,公司从2021年初开始人员优化,从行政、文职,到裁撤多个一线营业部成立单个经营分部,门店经理和高管团队,皆有涉及,“如此卡控成本也是为了最终能卖个好价钱。”
在2018年德邦股份上市后,阿里集团旗下的菜鸟曾伸过橄榄枝,据传崔维星当时报价320亿元,最终没能谈拢。
2021年,京东曾开价130亿元,随后调到150亿元,最终交易价格很可能在170亿元,相较于目前公司市值上浮30%左右。
据此推算,持有德邦股份约35%的崔维星,在卖掉公司后,将直接获益近60亿元。
这或许是中国物流史上,近年来最贵的一笔收购。行业普遍认为,收购德邦,能够弥补京东物流在传统大件快递业务上的不足。
寄大件,用德邦。这个清晰的定位,可能很多人都知道。但是相对于四通一达,德邦物流依然是个偏向于某单一品类的中等体量级快递公司。
德邦创始人崔维星1992年本科毕业于厦门大学会计系,崔维星的学历被认为物流快递界各大掌门人的天花板。毕业之后分配到了广东省中国国际旅行社。
两年后,崔维星偶遇了广东国际货运公司(广东国旅的下属企业)的一个副总,他向崔维星介绍了航空货运的光明前景,希望他加入。崔维星加入了公司在中山刚开的“速达货运公司”。
1996年,公司放弃中山业务,崔维星以“崔氏货运”的招牌单干。一年后,崔维星加上爱人、司机、搬运工四人,把资产干到了20万。
2000年8月8日,广州市德邦物流服务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注册资金300万,专做空运代理业务。到2010年,德邦的营收达到26亿。
德邦在2013年11月宣布进入快递市场,然而过于保守的经营思路,让德邦败在了时机面前。“开始过于保守,公司认为做电商件太low、不赚钱。等到2016年真正准备发力时,已经太晚了。”
2016年,顺丰、圆通、韵达、申通纷纷在A股借壳上市,中通也成功赴美IPO。快递市场的竞争可谓白热化,德邦物流的快递业务自那时起节节败退,市场份额从2018年的0.88%滑落至2020年的0.68%。2020年5月,菜鸟系韵达成为德邦股份第二大股东。
2018年,德邦经过一波三折,终于登陆上交所,成为中国第一家上市的快运企业。当日开盘价6.97元,涨44.01%。同年,德邦物流改名为德邦快递,全力转型大件快递业务,但转型之路并不顺畅。2018年到2021年,德邦的“快运业务”连年收入下滑,“快递业务”收入增长缓慢。2021年其净利润下降了近9成。
在股价上,自2018年上市的半年时间内,德邦股份达到30块的最高价后,一直阴跌到现在每股10元左右,市值相比刚上市时的300亿元,直接缩水近70%。
此次停牌前,德邦股份预披露了自2018年上市以来的最差业绩。2021年公司预计盈利0.7亿元至1.9亿元,同比减少67%至87%;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公司将录得上市以来首亏,预计亏损范围在1.6亿元至2.7亿元之间。
而这个成绩,还是去年下半年公司大批量裁员、力保利润后的结果。
德邦前前后后接触了很多的收购者,甚至包括阿里和顺丰,最后与京东牵手,可能还有一个原因是京东和德邦的背后,站着共同的投资人红杉资本,这或许促进了两家企业高层的有效沟通。
当年马云关于电商不该碰物流的说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
在当时,互联网经济意味着高科技,意味着新的模式,在高科技和新模式的加持之下,就应该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更高的附加值。
所以,物流这种重资产、劳动密集型的脏活苦活累活应该交给互联网的下游企业去干。养一支数量庞大的物流队伍,这不是聪明如马老师这样的互联网大佬的思维逻辑。
而京东的自营物流,似乎是误打正着,成为京东电商高品质服务的强大护城河。而且,对于物流板块,京东依然在持续投入,持续“重资产化”。
截至2021年三季度,京东物流已运营约1300个仓库,41座亚洲一号智能物流园区,运营的仓储总面积约2300万平方米。
庞大的物流体系,让京东常年保持着40万以上的员工数量。这个数字比曾经的互联网三巨头百度、阿里、腾讯加在一起还要多。刘强东对此曾说:不会外包一个兄弟。
2020年,京东物流集团对每位一线员工的年均支出近11万元,不仅在北京、上海、深圳这样大城市,在东北和西北省份的很多快递员月收入也能过万元,2021年只会有增无减。
这样的重资产模式,京东物流亏损了300多亿。
直到2019年第二季度,京东物流净利润同比暴涨644%,终于扭亏为盈,刘强东也算是苦尽甘来。尽管在后期,京东物流又因为市场扩张等原因出现了亏损,但是,京东物流已经在中国物流领域站稳脚跟。
2021年5月份,京东物流在香港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IPO当日,京东物流开盘后股价一度飙升14.1%,总市值超过2300亿港元,甚至一度逼近2700亿港元。
至此,刘强东坚持了14年的时间,终于养大了京东物流这只独角兽,也证明了电商企业自建物流模式的可行性。
近年来,京东集团一直在通过并购强化其“三驾马车”之一的物流板块。
根据京东集团于2020年8月14日发布的公告显示,京东物流与中国专门从事“限时速运服务”的企业跨越速运集团有限公司(简称“跨越速运”),于2020年8月签订最终收购协议,收购以总对价30亿元收购跨越速运现时股份及认购跨越速运已发行新股份进行。
今年2月25日,京东集团公布将以现金5.46亿美元认购达达普通股,完成后,京东集团持有达达的股权从原有的46.46%上升至约52%。
收购完德邦后,京邦达(京东、德邦和达达)正式形成了。
1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文章称,做好“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需要科技企业发扬工匠精神,在技术创新上执着打磨、久久为功。在这篇文章中,点名表扬了京东对实体经济的贡献。
互联网经济兴盛以来,商业领域的人心变得越加浮躁。几乎所有人都梦想做“轻资产”,以钱生钱,赚快钱、金融化、平台化。
从阿里到滴滴到美团,互联网大佬都是以平台模式(轻资产)大获成功。平台经济风头一时无两。这样的模式太具有诱惑力,甚至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线下的实体企业:当零售企业的规模做大之后,具有了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和成熟的业务管理模式,就开始走“轻资产”的道路。
所谓的“轻资产”,就是搭建一个平台,让中小商户在自己的平台上做生意。而平台自己收取佣金或者销售分成,不承担任何经营风险,只凭一个品牌、一套管理模式,吃尽天下小商户。
所谓的轻资产模式,其实是“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的空手套白狼模式,把所有的经营风险,经营付出都让转嫁给了大量的中小商户。
这样的轻资产的平台模式,还能鼓励吗?显然不能。大平台不劳而获,小商户被盘剥,做亏本了欲哭无泪自认倒霉只能收摊走人,但平台依然活得好好的。
近些年来,在政策导向上,越来越重视“由虚拟向实体倾斜”。实体不仅仅指线下,互联网企业自身投入到整个经济的交易环节当中去,增加就业,促进流通,也是重资产,也是另一种实体。
京东区别于其他平台型互联网巨头的“轻资产模式”,京东拥有大量员工,自主经营,在技术领域赋能实体,而不是一劳永逸地“抽佣”,这可能是官方对京东青睐的主要原因。
如果平台经济又快又好,没风险投入低还赚钱快,这样的示范效应导致人人都想搞轻资产搞平台模式,最终由谁来做实体?只有数以千万计的中小个体户做实体,他们干着苦活累活脏活,他们承担经营风险赚着最小的利润,
京东铁了心做自营、做重资产,自己亲自下场,自己承担经营风险,自己做重资产,让自己成为“实体”,这样的社会责任心,笔者以为应该点赞。
1、AI财经社,《德邦百亿“卖身”背后,京东的阳谋与野心》,2022年3月2日
2、Tech星球,王琳,《京东收购德邦快递,“京邦达”正式形成》,2022年3月3日
3、伯虎财经V,唐伯虎,《德邦的时代,输给了快递》,2022年3月5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