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车研报续集又来了。在被雪球用户“01芯闻”质疑拆车研报涉嫌抄袭后,中信证券回应称,在第31页明确标注了对于“01芯闻”观点的引用。30日,01芯闻对中新经纬表示,对中信证券回应依然有异议,“(图片)引用不正确”。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对事不对人”,01芯闻还在采访中表示,自己目前在美国硅谷工作,对逆变器研究超过15年,中信证券的这份拆车研报更适宜称之为电动汽车科普教材,但也算是走出特色,可以鼓励券商投研机构走在正道上。
7月18日,中信证券TMT和汽车团队在协同多家公司和机构耗时两月拆解了一辆特斯拉Model 3后,发表了长达94页的研报,署名作者有8位分析师,其中6位均为首席分析师。该研报发表之后,随即引发市场的广泛关注。
刚过10天,即7月28日,01芯闻在雪球发文对中信证券拆车研报提出异议。01芯闻在前言中称,自己从这篇研报中也获益颇多,但是“作为智能电动汽车核心部件之一的电动动力总成,特别是逆变器部分,报告中却没有提供多少原创内容。30-32页对特斯拉上一款车型Model S动力总成回顾,其内容和配图几乎都是从笔者之前的原创文章《特斯拉澎湃动力来自何方?》而来,仅是重组了语句,拆分了图片。报告不但没有给出引用出处,而且还把笔者原文中的一处笔误也原封不动地复制到报告中。希望中信证券在下次引用时,至少找笔者校对一下。”
▲左图为01芯闻文章,右图为中信证券研报,黄色标注为表述类似部分 来源:01芯闻文章
对此,中信证券在7月29日晚回应媒体称,研报在第31页明确标注了对于“01芯闻”观点的引用;报告里图35、图36的资料来源标注的也是原始来源Damien Maguire,Turbo Electric,和“01芯闻”文章对应图片标注的来源一致。
▲中信证券研报在31页提到一句“根据01芯闻拆解” 来源:中信证券研报
不过,针对该用户指出的研报内容错误等,中信证券未给出相应回应。
“一觉睡醒来,突然就火了,一个自媒体工作者的奇幻漂流。”01芯闻对中新经纬表示,目前中信证券已经联系到了本人,但因为和国内交流有时差,双方的沟通还没展开。
关于中信证券的回应,01芯闻表示,对LDU(线路驱动器)的介绍内容均来自其原文,但没有提供相关引用说明。另外在拆分自其文章的图片里,引用也不恰当。中信证券不仅应该标明最初来源(Damien Maguire,Turbo Electric),也需要提及做了具体数据整合和分析的01芯闻,毕竟直接看最初来源里的原始数据并不能帮助报告者了解逆变器的具体结构。
▲01芯闻列出的争议图片的引用路径 来源:01芯闻供图
如何从法律层面看前述情况,北京知识产权法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杨华权在接受中新经纬采访时表示,网友在网络上发表的文章如同在线下发表文章一样,如果满足作品的构成要件,同样可以享有著作权,从而受到保护。引用网络上发表的文章,同样需要注明出处,指明作者的姓名和作品名称,否则存在侵犯署名权以及复制权、发行权(现实空间)或者信息网络传播权(网络环境)等权利的风险。
“抄袭或者剽窃不是一个法律术语,该行为可能侵犯的权利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杨华权还提到,著作权法还有一个“混同原则”,即一种思想只有一种或非常有限的表达,那么这些表达被视为“思想”范畴而不会受到著作权法保护。争议报告第30页对特斯拉Model S动力总成的描述与《特斯拉澎湃动力来自何方?》对此的描述相似,似乎满足该原则,因而也难以认定为抄袭或者剽窃。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孟博未对上述情况进行个案分析,但他告诉中新经纬,著作权法第二十四条规定了十三种“合理使用”的情况,即在这十三种情况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合理使用”,不属于侵犯著作权的行为。
孟博提到,以“适当引用”为例,司法实践中,法院通常会综合考虑引用目的是否是为了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引用的是否是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引用篇幅所占比例是否过高;是否指明了作者姓名或者名称、作品名称;是否影响著作权人对自己作品正常使用;是否不合理地损害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等因素,对相关行为进行定性。
值得关注的是,01芯闻于7月30日也在雪球上新发布了一篇文章《与中信证券纠葛后续,如何化危为机》予以进一步回应。从内容来看,如何修正拆车研报中的错误,以及做出一份专业研报的建议占去了该文章的主要篇幅。
01芯闻告诉中新经纬,自己在美国硅谷工作,主要研究逆变器相关,研究时长已超15年。关于如何评价中信证券的这份拆车研报,以及在新能源汽车研究领域拆车研报是否可取等,他也在采访中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01芯闻强调,虽然中信证券研报内容上存在疏漏,但只针对其中的电动动力总成(逆变器,碳化硅模块)内容,“其他的线缆之类的分析我也是看得津津有味。如果要恰当些的评价,适合入门,如果是免费的研报没问题,但是如果要收费的话,内容还需要再加些干货。”
01芯闻认为,拆车研报很有必要,也很欢迎专业的田野调查,但是这也很难做好,“首先是观念方面,以前认为花几十万买辆车拆不值得,现在这个被海通和中信给解决了。”
不久前,海通国际拆解了一辆比亚迪,中信证券拆了一辆特斯拉Model 3,这对于国内证券研究来说,是罕见之举,但实际上国际投行早有先例。公开资料显示,瑞银自2017年起率先打造了电动车拆解系列。瑞银汽车研究团队在2017年拆解了雪佛兰的博尔特电动车,2018年拆解了特斯拉的Model 3,2021年又拆解了大众MEB纯电专属平台打造的ID3电动车。也因如此,有网友对中信证券拆解特斯拉Model 3发出“现在才拆是不是太晚了?”的评论。
“其实是好事,至少券商能有意识地做些有价值的研究报告了,不像以前都是水论文。”01芯闻说。在他看来,解决了观念问题后,其次才是技术问题。目前拆车人的专业性不强已经从次要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而这是国内外都有的问题。
“现在电动汽车里细分领域很多,对应的细分行业很多,没有人是全才。”01芯闻认为,解决该问题的办法,最好是电动车供应链每一个环节的厂商来共同拆机,以达到一石数鸟之效。
01芯闻还强调,从国际视野来看,中信证券的这份研报适宜称之为电动汽车科普教材,适合给新入行的人员做培训,或者是给准备转换赛道的较资深工程师快速学习,但也算是走出特色,可以鼓励券商投研机构走在正道上。
“真正好的券商应该是‘以正和,以奇胜’,也就是说基础要扎实,能从技术和市场方向做准确的解读和分析。再各自从自己擅长的方面(领域、行业、投资、市场分析、公司分析等)做到某个或者某几个细分领域的领袖地位。”01芯闻称。
关于01芯闻针对中信证券回应的最新发文,中新经纬联系到中信证券寻求回应,但目前暂未有更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