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至今已有多只基金产品相继清盘。据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开年以来已经有12只基金(份额合并计算,下同)相继清盘。此外,记者注意到,截至1月23日,除已完成清算的12只产品外,年内还有11只产品出现可能触发基金合同终止的情形,其中债基占比超半数。有业内人士认为,除了机构资金有其他需求而退出外,产品业绩不佳、基金经理业绩不达标也是导致基金清盘的主要原因。也有观点预测,随着新发基金不断增多,2022年清盘基金的数量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多。
因业绩不佳、规模过小等原因,12只公募产品在开年后相继清盘,掀起一轮小高潮。据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1月23日,年内已经有12只基金完成清算工作“黯然离场”。譬如在1月22日,中银基金公告表示,截至2021年12月1日,旗下中银慧享中短利率债已出现连续5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的情形。为维护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根据相关规定和基金合同约定,该基金已于2021年12月2日进入基金财产清算程序,并于同年12月21日完成相关清算工作。
据悉,中银慧享中短利率债是由中银理财90天债券变更而来,变更后的基金合同于2020年9月21日正式生效,而自新的基金合同生效以来,该基金的规模却日渐“缩水”。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9月20日,中银理财90天债券的规模为65.02亿元;而截至中银慧享中短利率债的最后运作日,即2021年12月1日,该基金的资产净值为258.28万元。
关于基金规模“缩水”的具体原因,某业内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在委外基金业务盛行时,有一定数量的产品是为大型机构“量身定制”的,但随着委外业务的日渐式微,许多打新基金的回报率大幅回落,因此大型机构在考虑到投资回报要求的情况下,会大批撤出投资资金,因此与之相对应的委外基金规模也大幅“缩减”。
此外,该业内人士还提到,基金产品的优胜劣汰也是影响基金清盘的关键因素,倘若某款产品无法适应投资者的投资需求,投资者集中赎回也有可能导致产品的基金规模“缩水”从而触发清盘。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商报记者还注意到,截至1月23日,除已完成清算的12只产品外,年内还有民生加银基金、中金基金等公募旗下的11只产品出现可能触发基金合同终止的情形。其中,债基在各类型清算产品中占据绝对比例,如在已经完成清算工作的12只产品中,债基占50%;在可能触发基金合同终止的基金中,债基数量为6只,占比达54.55%。
为何债券型基金遭清盘的比例如此之高?上述业内人士分析道,“除了机构资金有其他需求而退出,产品业绩不佳、基金经理业绩不达标也是导致基金清盘的主要原因”。
深究基金清盘缘由,财经评论员皮海洲则表示,随着新发基金的日益增多,清盘基金的数量也会相应增多,且清盘速度也会随之加快,实际上这是一种“优胜劣汰”的竞争格局。当前,基金行业“重基金发展规模、弱基金经济效益”的发展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基金清盘数量的攀升产生了间接影响。在皮海洲看来,未来基金公司的考核评价,甚至整个基金市场的发展洞察,不应该一味地追求基金规模的壮大,基金发行后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应该多加参考。
关于基金清算给基金管理人和投资者带来的影响,前述业内人士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倘若某基金公司旗下多只基金相继进行清盘,可能会给该基金公司带来收益方面的下降,甚至有可能会给该基金公司的声誉带来负面影响,但是当前基金清盘已经成为行业普遍现象,因此基金清盘对基金公司的影响也微乎其微。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基金清盘的整体影响并不是很显著,甚至在某些层面维护了投资者现有利益,例如当投资者投资状态处于亏损时,基金清算对于投资者来说,就相当于被迫止损。
对于清盘基金的后续增长趋势,皮海洲预测,随着新发基金不断增多,2022年清盘的基金数量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多。而普通投资者在甄选基金产品时,可以参考产品和在管基金经理的过往业绩,选择具有一定规模的基金产品、具备一定管理能力的基金经理,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投资者“避雷”清盘基金。(岳品瑜 周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