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海军航空兵正处在一个特殊的重要阶段,需要汇集更多力量、投入更多精力来建设发展。回顾世界各个强国海军航空兵的百年建设历程,其中有不少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的地方。
一、世界海军航空兵建设发展的历史经纬
海军航空兵的建设需要投入巨大的成本、承担巨大的风险,甚至还要经受巨大的争议,在历史上就曾有过发展航母还是战列舰、发展海军的航空兵还是统一归属空军、发展核武器还是发展舰载机等各种争论。然而,随着战争的检验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世界各大强国的海军航空兵在坎坷中一路发展壮大。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1、萌芽阶段:支援辅助的战场配角
20世纪初,海军航空兵从无到有,育于陆基,萌于水面,成于舰上。在飞机发明后不久,1911年1月17日,美国驾驶员伊莱就实现了在巡洋舰“宾夕法尼亚”号上成功起降,成为了世界海军航空兵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事件,也为航空母舰的建设开辟了道路。同年5月,在美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支海军航空兵。随后,英、法、德、意、日、俄等海上强国也相继组建了海军航空兵。尽管当时的飞机“低慢弱小”,但是作为平面空间拓展到立体空间、陆基空中力量拓展到海基空中力量的重要节点,这一阶段值得载入史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航母和舰载机开始作为一种新型兵器投入战斗,在海战中完成目视侦察、引导校正等简单的任务,也参加了一些战斗行动。在这一阶段,海军航空兵的出现并未对战列舰的地位形成挑战,也没有引起海战的形态变革,海战的模式还是以传统的“巨舰大炮”为主。然而,军事战略家们还是意识到了飞机在海战中的潜力。1921年签订的《华盛顿条约》,本意是限制各国战列舰的数量和规模,却意外地允许各国研制航空母舰,这为后续海军航空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这期间,海军航空兵属于战场上的配角和支援性兵种,但人们已经开始探讨它在海战中的新作用。
2、发展阶段:战火淬炼的海战强者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海军航空兵的加速发展期,其门类多样、规模空前、战果累累。一方面,航空科技有了巨大的进步,在一战结束时,飞机的最大速度为200km/h,最大飞行高度为6000米,发动机功率不到200千瓦。到了二战时,飞机最大速度已经到了700km/h,最大飞行高度超过了10000米,发动机功率超过了1400千瓦,机型的种类也更加丰富。另一方面,世界强国为了争夺霸权,不断向外扩张。战略目的、战争实践和科技的进步,在客观上牵引和推动着海军航空兵这一天然具有外向型、前沿性力量的建设和进步。日本开创了将海军航空兵作为进攻力量的战术使用先河,以驾驶“零”式战机的海军航空兵首次作为进攻力量偷袭珍珠港,迫使美国全面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珊瑚海海战是历史上第一次全程仅由舰载机进行的海空决战,并且也是第一次视距外的空战,所有参战舰船均一炮未发。在中途岛海战中,日本被击沉的大型水面舰艇多半是美军舰载机作为,由此奠定了航母的海上霸主地位,也彻底改变了传统“巨舰大炮”的海战模式。从此,海军航空兵经受住了实战的检验,大放异彩,一跃成为了海战强者,“没有制空权就没有制海权”这一观点也成为了各国的共识,开启了海战史的新篇章,海军航空兵的发展也迎来了高光时刻。
3、抉择阶段:各有千秋的战略威慑
冷战时期,美苏争霸,敌我阵营分明,大打出手得不偿失,小打小闹又无法达到目的。核武器虽然并未上场,但核威慑却无时无处不在。此时,海军航空兵也开始体系发展、角逐海洋,发展战略威慑力量的抉择使得这一阶段成为各国海军航空兵发展道路上的分岔口。核武器、核潜艇的横空出世,在一定程度上对海军航空兵的发展产生了影响,不可避免地动摇了航母和舰载机的重要地位,各个大国都面临着不同的军备道路选择。苏联认为,应该大力发展核武器而不是舰载海军航空兵。美、英等国则认为,与其发展海军航空兵,不如大力发展战略空军。但是在朝鲜战争中,美军运用舰载机进行海空封锁,有力地配合了登陆作战,促使美国重新审视并大力发展海军舰载机力量。这种回归使美国后来一直保持着世界各国海军的领先地位,也使美国走出了一条以舰载航空兵为主的发展道路。与此同时,其他各国的海军航空兵却由于国家战略、军事战略调整及综合国力等各种原因,从此走向没落。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核动力航母的问世,海军航空兵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战略性兵种。和航母融为一体的海军航空兵在战场上显得愈发全面多能,成为了与核威慑各有千秋的战略威慑力量。
4、跃升阶段:跨域多能的高端精锐
进入信息化时代之后,战争理论也融入了新科技和新理念,非接触非对称成为了海战的特色,海军航空兵也向着提速隐身、智能无人、联合全域的方向发展,充分体现了力量转型、科技赋能、概念创新的新发展理念。美军的战备基点先后发生了两个重大转变。首先,美国接连发动了几场局部战争,依靠倚强凌弱、以大欺小的形式重新定义了现代战争形态,率先出动海军航空兵几乎成了美军作战惯例,航空兵的作战领域也由对空、对海打击拓展到了对陆打击、网电攻击,航母和舰载机的组合体几乎具备了全域作战能力,在现代战争中显得格外难以应对。然后,在面对所谓的“大国挑战”,面对传统守成强国和新兴崛起国家之间的矛盾,美国采取了大国竞争、全政府竞争的战略,着手高端战争准备。随着现代战争逐渐向具有智能化特征的信息化战争转变,新质新域制权的争夺越来越白热化,海军航空兵也向着隐身化。无人化的方向发展。
二、海军航空兵建设发展的底层逻辑
纵观世界各国海军航空兵的发展历程和建设路径,既有共同特点,也有自身特色,但是都遵循着共同的底层逻辑。
1、战略的有力牵引
战略决定使命任务。国家利益是制定国家战略的根本依据,是发展军事力量的源动力。关于要不要发展某个军兵种、发展多少、发展快慢和怎么发展,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国家战略决定发展走向。国家的战略取向,决定海军航空兵是进攻型还是防御型、全球型还是濒海型。美国作为海洋型国家,海军航空兵的使命任务是作为主战力量、先锋力量进行全球干预、推行海洋霸权。俄罗斯海军航空兵虽然起步早,但基于国家陆海兼备特性,主要承担远近海作战任务。与其他国家都不同的是,俄海军航空兵的核心任务是“保障战略核潜艇的战斗稳定性”。英法作为老牌海洋型国家,拥有诸多的海外领地和属地,其海军航空兵也是侧重海外干预,使得曾经的领跑者、并跑者因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的调整逐渐沦为追随者、没落者。英国海军航空兵起步虽早但是后劲不足,主战机型已经所剩无几。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奉行极度扩张战略,方向和定位严重偏颇的国家战略导致其在战争中完败,本来拥有的当时世界上最强的海军航空兵也一夜归零。
战略决定规模结构。各国根据战略需求、地缘环境和国家实力,综合考虑海军航空兵的力量结构模式。战略是力量建设转型的“指南针”。以美、英、法为代表的海上强国,都采取“舰载为主、岸基支撑”的力量结构,主战飞机均为舰载型,岸基航空兵以反潜巡逻、支援保障为主。美国海军航空兵自诞生起就奠定了以舰载为主体的发展基调,现编有10万余名现役军人、11艘航母,装备各型飞机2958架。美海军陆战队航空兵编制万人,装备各型飞机1300余架,其中舰载机1200余架,约占90%。俄罗斯海军航空兵则是岸舰兼备、岸基为主,装备各型飞机400余架,其中舰载飞机不到50架。由于俄罗斯长期与美国斗争,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以己之长克敌之长”的方法,未来也不太可能效仿美军的做法发展舰载航空兵,而是继续大力发展核潜艇进行错位反制。
2、实力的基础支撑
有实力才能办大事。海军航空兵与航母的发展密不可分,航母的发展则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必须要有足够强大的综合国力来支撑。当时的美国综合国力强大、工业基础完备、科学技术领先,具备优于其他任何国家的先决条件。尽管在造航母、建航空兵的各个环节都困难重重,但是美军不断投入、持续摸索,建成了目前世界上最强大的海航力量。一艘福特级航母仅造价就高达140亿美元,整个航母编队的造价则近400亿美元,运行一天就要花费850万美元。譬如印度等国家,由于综合国力难以支撑,其航母及海军航空兵一直不堪重用。
有实力才有话语权。克劳塞维茨的著名论断指出,“战争无非是政治以其他手段的延续。”航母、海军航空兵是大国政治的利器,也只有大国、强国才能支撑得住、负担得起。在某种程度上,航空母舰作为流动的国土,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能够很好地服务于政治,代表国家的地位。战场上需要什么、战场上什么好用、国家需要什么就大力发展什么,海军航空兵就是这样一支典型的力量。
3、战争的客观选择
战争是优胜劣汰的“试金石”。在纵向上,海军航空兵经历了“有用无用论”、“主角配角论”、“远洋近海论”等归属之争、地位之争,但是战争实践证明了它具有独特的、难以取代的重要地位。在横向上,海军航空兵经历了“导弹航炮之争”、“岸基舰载之争”、“航空母舰大小之争”,不过这些争议非但没有扼杀海军航空兵,反而推动其经过战争的洗礼向着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
战争是革弊鼎新的“催化剂”。近代海战的形态演进史,同时也是一部海军航空兵发展史。海军航空兵自诞生以来,亲历并见证了海战形态的演变,成为机械化、信息化战争的参与者、实践者和未来智能化战争形态的重要推动者。大国特别注重在战前谋求制胜之道、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而海军航空兵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打一仗向前迈进一步,打一仗地位作用提升一步,已经成为一支几乎首战必用、每战必用、常用常新的主战力量。
4、科技的加速推进
技术决定战术。海军航空兵作为典型的技术密集型兵种,是在不断突破技术、又不断创新战术中一步步发展壮大的。目前,美军率先敏锐察觉到无人技术潜藏的巨大应用前景,迅速将最先进的无人技术应用于军事领域。预计到2030年,美国海军航空兵大中型无人机的比例将从目前的1%提升到15%以上,航母舰载机的数量将达240架以上,包括MQ-25A舰载无人加油机、MQ-8C舰载无人直升机等,将建成世界最强无人机群。在未来的高端海战中,有人/无人结合的新型作战编组、作战样式都会给我们带来全新的挑战。
战术催生技术。海军航空兵一直追求技术和战法的极致运用,不断超越自我;而海军航空兵的每一次跨越式发展,都是新理念和新技术共同作用的结果。美军采取“概念驱动”式的作战理论创新与军队建设模式,由海上分布式作战、敏捷式作战、穿透性制空等作战概念为牵引,推动着海空力量的建设与运用。在新概念、新理念、新战法的驱动下,新技术和新装备不断得到试验和验证。例如,美海军舰载机连队将列装第4、5代战斗机,其新一代舰载战斗机预计为一款无尾、隐身、超音速、配备激光武器的战斗机。新技术一旦被成熟地应用到军事领域,其产生的效益将不可估量。
5、军人的淬炼牺牲
海军航空兵的发展壮大,伴随着平日和战时的流汗流血。当前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国海军航空兵,也是在经历了漫长的摸索和千百次的失败后才建成的。从1947年到1987年的四十年间,美海军航空兵仅在训练过程中就坠毁了12000架飞机,失事飞行员多达8000人。即使是现在,舰载机在白天降落的平均事故率仍高达4%,夜间降落的平均事故率则高达%。1950年,我国海军决定组建第一和第二航空学校(一航校为飞行学校,二航校为地勤学校),二航校于9月19日先一步成立。1952年9月6日,中央军委正式下达了成立海军航空兵部的命令。1965年9月20日,我海军航空兵高翔怀着“如果打不下敌人,撞也要把他撞下来”的决心,驾驶着国产歼-6战斗机在空中距离敌机仅291米处开炮,击落了当时美军先进的F-104C战斗机,被誉为“世界空战史上的空前创举。”在我海军航空兵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如陈根发、王伟、张超等一大批战斗英雄。
不论是在哪一个国家,知难而上、逆风飞翔都是海军航空兵特有的精神和气质,海军航空兵在战火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舰载机飞行员从事的,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职业”,跳的是“刀尖上的舞蹈”。海军航空兵所具有的这种不畏牺牲、不畏艰难、永远向前的精神内核,是令人崇敬的英雄底色。
三、一些个人相关思考
一流的国家必须要有一流的军队,一流的军队必须要有一流的海军航空兵。当前,我国海上安全面临着高承压期、高风险期,全面提高我国海军航空兵的慑战能力,是打赢未来高端海战的现实要求。
1. 在顶层战略中把握全局谋划
顶层战略决定了军队建设和战争准备的方向。站在新的历史方位,谋求海军航空兵能够得到快速有效的发展,需要突出“三个基于”。一是基于强军目标的历史必然性。需要充分认清,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军、世界一流军队的百年强军目标,需要各军兵种的共同努力,全面提升海军的战斗力、影响力。二是基于海军发展战略的宏观全局性。战略决定军事力量的手段建设,加快军兵种的转型建设,需要紧紧围绕战略从全局来谋划。从战争和战略全局来看,任何一个军兵种作为整体中的局部,既要放在大局、体系、联合的角度来客观审视它的建设和发展,又要承认军事手段的局限性,不能让它承载过多功能,要从维护战略机遇期的大局中把握发展方向,真正从海上方向拓展国家安全发展的战略空间。三是基于制衡强敌的现实紧迫性。世界一流的标准不是静止、一成不变的,要加重大国博弈战略砝码,准确识变、先敌谋变、主动应变,将当前的海上军事斗争作为实战化练兵场,在抗强制强中提高综合能力,才能慑有效果、谈有砝码、打有胜算,从容应对各种挑战。
2、在转型发展中赋予新质内涵
一是要持续深化兵力结构转型,重点考虑急用先建、重点先行,推进新质海军航空兵的建设发展,加大重点机型装备规模,加强航空兵部队重点领域建设,推进由岸基向舰载的集中建设运用转型。此外,还需要推进由有人向有人/无人混合编组的转型,尽快建立配套的训练和作战法规。二是要瞄准战场急需,补齐人才弱项。对比来看,美西方不仅有专业院校,更有专业团队支撑,而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亟需体系化培养人才。三是要采取系列化专用化装备发展思路,着眼实现一机多型、一机多能、一机多用,模块化组合、标准式接口、积木式发展,实现不同作战平台之间装备技术可以通用、互换,以系列化发展方式推进海军航空兵力量转型建设。从装备设计论证开始,就要联合装备承制单位专门为海军航空兵定向研发和量身定制装备。此外,还需要推进核心技术由对外依赖转向自主研发、推动民用,应用成熟的商用技术,引进民用先进无人机装备。四是要战训一体统筹配套建设。加大军地机场资源统筹,拓展舰载机试验训练场地和空间,解决机场资源紧张与训练量递增的矛盾,逐步建成大型化、综合化的海军航空兵综合保障基地,统筹考虑多点布局远海备降场地的问题,积极探索实践海军航空兵的远海保障。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