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9块9的隔离险,躺赚,最多可赚几千元!”春运当前,隔离险大火,但投保人对它的评价也呈两极分化。有人直呼交了“智商税”,也有人认为隔离险物有所值。
2020年疫情暴发之初,部分保险公司就推出新冠肺炎专属保险保障计划。随后,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明确指出,因缺乏定价数据基础,为防止侵害消费者的权益,银保监会禁止保险公司开发此类单一责任保险产品。不过,监管仍鼓励扩展保险责任,将新冠肺炎纳入意外险、疾病险保障范围。
隔离险的本质是意外险产品附加隔离责任,但营销人员在推介产品时,往往将“隔离获赔”作为卖点。它们宣扬,投保人在保险期内因新冠疫情隔离,可在隔离期内享受津贴补助,每天金额上百元到上千元不等。
在实际业务中,隔离险存在“买易赔难”等问题。在黑猫投诉平台,隔离险相关投诉有1502条之多。不少消费者称,隔离险存在“无法理赔”“无法退款”等情况。
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到,有消费者因隔离获赔1200元。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当前正值春运高峰期,人员流动频繁,各地防控疫情措施愈发严格,对隔离险不盲目“种草”,也不能全盘否定。
买易赔难
平安保险、众安保险等数十家险企均推出隔离险。以众安保险推出的“新冠隔离津贴保险”为例,该产品以《个人意外伤害保险条款(互联网)》作为保险条款,承担意外责任的同时,扩展承保新冠病毒导致的保险事故,其中包括新冠隔离津贴。
在各大隔离险投保渠道中,平台方会突显保障内容。但是与保险合同相关的“重要说明”“条款协议”等重要信息往往采取折叠形式,用户点击进入才能看到,若不仔细查阅,容易忽视免赔条款等内容。
“隔离险免赔条款相对较多,居家隔离、从中高风险地区回家隔离、次密接、全域管控等情况均不在赔偿范围内,理赔条件难以触发。”一名用户在黑猫平台表示,申请理赔隔离险时才发现,投保时很轻松,但理赔并不简单。
一名消费者表示,他在出行平台购买隔离险,若因交通工具与新冠患者接触而被集中隔离,有1000元/天的补贴。但他在申请理赔时被告知,居家隔离属免赔责任范围。
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发现,隔离险常见的拒赔情况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次密接人员(如不是和确诊病例乘坐同一种交通工具)被隔离;非自费隔离;居家隔离、健康监测;全域管控;根据当地政府要求,非中高风险地区返乡/探亲人员的集中/居家隔离等。
多名分析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指出,保险公司的赔付条件要求出于风控考虑,虽可能给消费者带来不好体验,但符合保险产品的精算原理。只要消费者满足购买产品约定的赔付条件,就能获赔。
“居家隔离不便,但实际经济损失较低。”蜗牛保险首席精算师李致炜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从隔离险的保障意义来看,集中隔离包含酒店吃住费用、返路费用、核酸检测费用等,经济损失较大,隔离险能发挥补贴作用。
首都经贸大学保险系副主任李文中也认为,目前,隔离险的责任免除设置较多,但基本符合保险的基本原理。被保险人居家隔离列为责任免除,主要是因当前隔离险一般附加在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上。隔离险保费比较低,难以承担这部分责任的赔偿。
“保险公司设置免赔条款,无论从保险公司经营,还是维护社会公平的角度来说,都可以理解。”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宁威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不应定义为“噱头”
隔离险作为一款创新型保险产品,满足了消费者的多样化保障需求。
2021年11月,陈女士购买了一份隔离险,保费59元,保期为一年。她因隔离获得了1200元赔付。陈女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我也没想到顺手购买的隔离险竟然派上用场。”
众多业内人士认为,隔离险有一定保障需求,不应粗暴将之定义为“噱头”产品。
李文中表示,“噱头”产品主要指违背保险基本原理,或不能有效转嫁被保险人相关风险的产品,隔离险不在该范围内。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朱俊生分析指出,隔离险大多属意外险,很多保险公司都推出扩展新冠肺炎相关责任的意外险,将隔离、新冠肺炎身故、确诊等内容涵盖其中。
从险种形态和赔付责任上看,隔离险还处探索阶段,亟待规范。消费者和保险公司双方都应认真履行义务,让隔离险投保到理赔的流程更顺利进行。
“隔离险是保险行业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产品的创新之举,隔离险理赔限制条件多主要与保单价格低有关。保险公司为了控制理赔风险,自然要将产品免责条款细化。消费者在选购保险产品时应注意阅读保单条款,弄清楚保险的免责条款后再做判断”朱俊生表示。
李文中建议,消费者购买隔离险需要注重查看保险条款的限定与要求,仔细阅读责任免除条款,不盲目投保。保险公司应在醒目位置提示免赔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