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两个月停留在“0.9%”之后,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再度升高。
4月11日上午,国家统计局发布了3月CPI数据。从报告来看,三月CPI同比上涨了1.5%,环比则持平,这与此前的形势可谓是大相径庭。对比前几个月的数据可以发现,CPI涨幅从去年11月的2.3%一路降至今年1月的0.9%,2月也仍然保持0.9%的涨幅。
此前,CPI涨幅连续下降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猪肉价格逐渐下滑,涨幅下滑较大的1月份,猪肉价格同比下跌了41.6%;当然,本次CPI上涨并不意味着猪价重回高峰,而是鲜菜价格上涨,以及国际油价冲高导致成品油价格上涨的共同结果。数据来看,3月鲜菜价格同比涨幅17.2%、蛋类涨了7.0%,交通工具用燃料则涨了24.1%。
至于吃货们最关心的猪肉价格,仍然是处在下滑趋势之中。数据显示,3月份猪肉价格下降了41.4%,降幅较上月有所收窄。
对于国内众多肉食者们来说,猪肉价格走低自然是好事,但这也意味着,国内猪企们可能会在“卖得越多、亏得越惨”泥潭中越陷越深。
从销售数据来看,多家上市猪企3月份生猪出栏量大幅提升。这其中,牧原股份3月销售生猪598.6万头,同比增长111.3%、温氏股份销售肉猪144.84万头(含毛猪和鲜品),同比增长143.63%、新希望生猪销量在3月份同比增长了67.10%,销量达到142.69万头。
但另一方面,各大企业生猪销售均价并不理想也是事实。以牧原股份为例,其3月份的商品猪销售均价为11.67元/公斤,较今年前两月下降了5.74%;值得注意的是,牧原股份还曾披露称,1-2月生猪养殖完全成本在16元/公斤左右,远高于商品猪均价。
从不久前披露的年度业绩预告来看,牧原股份2021年的业绩就不甚理想,归属于上市公司净利润为65-80亿元,同比下降70.86%-76.32%。而若是参考今年的均价和生猪出栏量等数据,牧原股份销量再创新高的同时,净利润进一步下滑的可能性也更大了。
为何猪肉均价和养殖成本差异如此之大?究其原因,有两点需要注意。
首先,此前猪周期导致市场生猪供给量大幅提升,但市场仍未彻底消化掉这部分产能,使得目前产能出现阶段性过剩;另一方面,近年来国民饮食结构有所改变,鸡、牛、羊等肉类在多样的餐饮选择之下正不断稀释猪肉的居民饮食结构占有量。在这些因素影响下,国内猪肉市场呈现出供大于求的形态,售价自然不会过于理想。
养殖成本不断增高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猪猪们的“伙食费”居高不下。今年以来,全球农产品市场震荡不断,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小麦期货价格今年涨幅一度超70%,玉米和大豆价格也分别累计上涨30%和25%,创数年以来新高;而压力传导至国内,畜禽饲料价格便一涨再涨,目前,包括教槽料、乳猪料、全价料、浓缩料在内的饲料产品均出现上涨,因企业不同,涨幅也从75元/吨到300元/吨不等。
面对成本高售价却走低的市场形势,牧原股份们似乎仍然抱着行情会慢慢回暖的希望,但另一边,也有不少猪企选择“断臂求生”,及时止损。近期,山东金锣集团全资子公司金锣牧业就发布了招标公告,称要出售或出租旗下5家公司。这5家公司经营范围均包括畜禽养殖与饲料加工,总体来看,存栏生产母猪10.84万头,年可出栏商品猪260万头。
猪肉价格究竟要“跌跌不休”至何时?这或许是所有养殖户和猪企关心的问题,几乎所有人都担心这轮下跌行情会持续到年底,不过好在,猪价回暖的首个信号已经来临。
3月31日,国家发改委开展了年内第三批中央冻猪肉储备收储工作,计划在4月2、3两日收储4万吨冻猪肉;地方上,四川、甘肃发改委也相继开展收储工作,规模均在千吨级以上。
按照以往的经验,收储对肉价会起到一定支撑作用。而事实也的确如此——单以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例,截至4月8日,其白条猪批发平均价为每公斤15.25元,比4月1号上涨1.67%,较3月8号上涨8.93%。
收储也可被视为猪肉价格回升的一个信号,此前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研究中心主任王静文接受采访时就提到,今年二季度猪肉价格就会见底,下半年则将回升;卓创资讯分析师王亚男也持有相似的观点,他认为,生猪价格在下半年的最高点将是12月,对比目前均价,“能上涨每公斤3元左右。”
*图片来自国家统计局、企业官网以及Canva可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