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初,作为国内氢能领域的主要零部件供应商——国富氢能主动撤回了IPO申请,为此,之前为了上市所做的工作付诸东流。
【资料图】
IPO上市对于国富氢能这样体量相对较小的公司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按照国家部委制定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指出,到2025年中国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达到5万辆;但当前国内的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不过万台左右,2021年的全年销量也只有1500辆左右。
所以,在今后的两三年里如果要实现规划的目标,国内的燃料电池领域肯定要经历一波大跃进式的增长。在这种局面下,国富氢能为什么选择撤回上市申请,值得审视一番。
根据财务数据,国富氢能在2021年突然增长的营收和估值,成为受各方质疑的主要焦点。
2019至2021年度,该公司的营业收入由1.76亿元增长至3.30亿元。其中,2021年度,国富氢能在第一、二季度的营收增长率均不超过20%,但第三季度的增长一下子接近100%,加上第四季度增长的31.24%,助力其营业收入增长突破3.3亿元。需要指出的是,和营业收入快速增长形成对比的是,报告期内,公司的归母净利润从-0.18亿元下降至-0.66亿元,亏损扩大了266.67%,国富氢能增收不增利的矛盾依然非常突出。
同样受到质疑的是,国富氢能的估值也在2021年得到了快速增长。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4月,国富氢能引进了苏州隽永增资2000万元,持股1.29%,公司估值达到了15.5亿元。但仅仅不到半年,其又引入上海泓成、天鹰投资、青岛新鼎等投资,公司估值一举达到30.6亿元。在公司无论是从政策大环境、底层核心技术还是业绩角度都未能取得重大突破的情况下,国富氢能的估值却快速上升,自然会引发不少业内人士的质疑。
总体来看,无论是超过3亿的销售收入,还是达到30亿的估值,都正好满足了证监会对于科创板上市的“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30亿元,且最近一年应收入不低于3亿元”的要求。
对于燃料电池系统来说,燃料电池电堆和质子交换膜是核心设备,但国富氢能则和这些核心设备无缘。国富氢能专注的储氢设备,技术门槛并不高,相对而言技术含量更高的70MPa的高压产品目前都还没有量产。因此,国富氢能虽然这几年市场占有率处于一个领先水平,但是近两年的市场集中度正在不断下滑。毕竟对于时不时被作为投资风口的氢能/燃料电池产业,自然会吸引很多新玩家进入,而门槛较低的储氢设备自然是新晋玩家的主要目标之一。
撇开公司归母净利润不断扩大的情况不谈,国富氢能还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应收账款持续在高位徘徊。2019-2021年,国富氢能应收账款余额分别为1.6亿元、2.3亿元和3.6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分别为90.8%、91.47%和109.51%。而造成这种局面的,也和当前燃料电池车型更多都是依赖政府补贴销售有关。因为相关整车企业要从政府拿到补贴,肯定是需要最终实现产品的交付并开始进行了示范运营一段时间,并得到政府委托的相关专家的审批认可以及走完不快捷的审批流程。所以对于国富氢能这样的公司来说,由于自己的产品并没有太高的技术门槛,为了不错失订单,只能向厂家先行交付产品并得到后期再结款。
对于氢能产业来说,要想实现规模化效应,最好的就是和汽车这个体量巨大的行业进行结合。但是和纯电动汽车相比,使用氢能的燃料电池虽然可以有效弥补锂电池存在的能量密度低、续航里程短以及充电时间长等消费者的使用痛点,但是其自身较高的零部件物料成本以及动辄数千万元的加氢站建设成本,让燃料电池技术在汽车行业很难具备商业化部署的先决条件。
因为加氢站需要大量的车辆去加氢,才能确保盈利;而目前燃料电池车型数量太少,使得加氢站往往会处于一个亏损的状态。一旦加氢站亏损,必然让更多资本不愿意进入到这个领域。这样加氢站无法在短时间提升覆盖范围,最终会影响消费者的购车决策。毕竟谁也不希望自己买的车,因为找不到附近的加氢场所,而每次都要跋山涉水去找加氢站。这就陷入了一个典型的恶性循环当中。
当前,燃料电池更多还是被应用在商用车领域。但是考虑到加氢站的布局,因此更多还只能适用于行进路线相对固定的干线物流上。而政府的补贴,是推动燃料电池技术在国内落地的最大原因。因此国内这几年随着国内消费者对于电动车的认同度不断提升,逐步下调电动车的补贴,但是燃料电池的补贴依旧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但是燃料电池/氢能行业要想真正取得比较大的发展,就需要摆脱补贴,凭借自己的优点来真正得到用户的青睐。
国富氢能之外,去年冲击上市的燃料电池系统公司重塑股份以及今年在科创板提交申请的另外两家氢能公司捷氢科技、治臻股份,当前在国内上市的流程也基本处于一个暂停的状态。虽然氢能/燃料电池在国内的发展前景看好,但是短期来看,无论是较高的产品成本,还是加氢站这样的基础设施,都未曾找到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方案。
对于投资人来说,掌握燃料电池核心技术的企业,才是能够提升估值并得到市场认可的关键。也就是说,国富氢能即便可以闯关IPO成功,未来的股价持续上涨的空间也会相对有限,很难走出一波远比大盘强势的表现。如果我们国内公司,可以真正像丰田一样,掌握了全套的燃料电池的底层核心技术,那远远不会是现在这个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