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从今年春节档开始,我们可以开诚布公的讲,中国电影终于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后疫情时代”,这并不是一种盲目的自信,而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但又不得不承认,疫情三年对于我们的影响实在太大了。
最近一段时间,所有从业者都在尽可能逃避回忆这三年以来无比糟糕的日子,留给我们电影人更多的极度的痛苦的,毕竟在疫情前内地年票房突破640亿,然而这三年的累计票房不足一千亿,我们不仅仅损失了千八百亿的票房,或许也损失掉了观众和自己的信心。
其实内地观众是最善良的,他们不仅承担起不断上涨的票价,同时也要忍受时不时的撤档和“技术原因”,而且内地绝大多数的影城服务及放映水平存在了太多的问题。
(资料图)
在一片哀鸿遍地之下,大家看到的更多是倒下的麦穗,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要力争在这贫瘠的土壤上去发现那些破土而出的新芽。
三年间很多问题被无限的放大了,这些比起影院的关停和行业的退步更让观众有直观的感受,以至于一旦出现了疫情的风吹草动,很多影城影迷交流群都会有观众询问影城是否停业。
疫情前的2019年,内地票房达到了创纪录的641.48亿,虽然相对前一年的增长幅度有限,但大家仍旧乐观预计在2020年全年票房会突破700亿,突如其来的疫情和我们对于疫情防控的误判,让2020-2021两年累计票房仅仅持平于2019年。
失去票房是近三年最直观的表现,这里或多或少有对于电影行业的误解,也有初期对于电影院防疫不可控“妖魔化”判断,相比于其他商场内的商铺和餐饮,对于电影院的要求似乎过于严苛了,以至于时至今日仍旧有相当一部分观众对于电影院的所谓“密闭性”谈虎色变,不敢前往。
三年因此失去的观众是难以预计的,很多人简单的认为是其他渠道和媒介把观众掠夺走,不过每当出现了头部影片和话题性作品时,观众又义无反顾地走回到电影院,只要适当的放松管控且有影片配合,观众还是有一定的意愿回到电影院。
但这一切在三年间只会在特定时期发生,仅依靠一些黄金档期来力图给影城回血并希望影城能够延续下午,这明显是不够的。
与此同时,这三年不仅仅是影院方面的关停,算上在疫情前就已经停掉的乐视影业,原来风光无限的五大发行公司也在退步,传统老牌发行公司华影天下(暨华谊兄弟发行团队)解散了大部分的发行人员,发行过爆款《战狼2》《流浪地球》《我不是药神》等影片的影联、北京文化的日子也都不如以往。
无论是传统豪强还是新兴力量,这三年也影院端一样,大家都几乎没有开过一年完整的薪金,甚至出现了大面积的拖欠N月工资的现象。
中国电影的中坚力量在一步步的退化,更令行业唏嘘的是,三年因各种情况离世的中国优秀电影人不在少数,原乐视影业的张昭、资深电影人赵军老师、游族网络的林奇、博纳影业副总裁黄巍,他们的离去或多或少都和疫情对中国电影的影响有一些关系。
发行团队的解散及落寞,电影人的离世,从某种程度上都抽取了中国电影一部分中坚力量,在新人短期内无法补强的前提,中国电影似乎要开始走下坡路了。
若干年前内地某出版社曾出版了一部叫《不能忘却的记忆》的文集,书中收入了很多名人的演讲和著名的文章,后续该标题也成为了不少初高中的作文考试标题,可能我们很多从业者和影迷也写过类似的文章。
但当让我们真正去回忆疫情三年所“不能忘却的回忆”,短时间内最大的感悟是大家对于电影行业信心一点点的丧失,其实疫情前我们也很清楚知道相关部门近十年对于电影的严控始终如一,但不断增长的票房数字会令所有人“信心爆棚”,所有人会简单的认为中国电影“垮不了“,甚至在金鸡奖开幕式上,两位青年演员也信誓旦旦的说到,“这十年,是我们中国电影的好时代;在中国,是我们电影人的福地”。
这种信心早在疫情第一年就被血淋淋的现实撕碎并揉烂,比起相关部门的打压和不作为,所有人信心的丧失才是最可怕的,且也是较难挽回的,甚至是无法在短期内得到修补的。
尤其在各个地区会出现一些扶持政策的不平衡和一定程度的倾斜,这种差距会促使一部分有意愿投资和接盘的项目进入到停滞,同时对于很多投资者的信心也是一种打击,毕竟内地还是有很多经济欠发达地区,仅想依靠一些沿海发达地区和票仓城市的推动,是很难做活全国电影市场这盘大棋。
然而这些都是政策面的问题,更深层次的还是在于我们电影行业自上而下蔓延着懒惰怯懦和不作为,在更早的时候电影行业往往会是第三产业的标兵和旗帜,一点不缺乏勇敢的改革家和实战派,但在这三年疫情期间,我们却很少可以看见上到主管部门下到各个地区的管理部门能够亲力亲为的为电影行业真正站台发声。
当然我们所有从业者也知道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国家的困难和其他更重要行业的急迫性,但如果我们自己不去争取这些权益,大家所能获得的机会和可能性自然不会凭天而降,最终大家所见的便是电影行业无人关心和过问,一些言论也在开始妖魔化中国电影,不仅仅是从业者、很多观众也充满了对内地电影的揶揄讽刺和挖苦,很多从业者比以往更羞于谈论自己的工作,甚至很多从业者在改行后,几乎都不会念及行业的好,虽然谈不上是一种耻辱,但很少会留给大家美好的回忆。
比这个更可怕的是,过往还是会有很多电影人频频发声,让相关部门能够对电影行业引起足够多的重视,但这三年疫情的撕裂让很多人哑口无言,那种曾经的一些振聋发聩的声音少之又少,无论是行业大佬也影坛新锐,更多的时候只是为自己发声,这或许要比疫情的打击更加可怕。
用爱发电或许是我们这三年经常看到的激励言辞,可想而知现阶段如果还能留在这个行业,“用爱发电”可能是比较冠冕堂皇的解释了,实际上其他行业同样的不景气也是不争的事实。
不过如果换一个角度去思考这三年的得与失,又会发现即便已经跌落到谷底,大家还是会在这三年中发现一些闪光点,或许这些闪光点并不如之前那么的耀眼,但同样的难得可贵.
虽然有那么一点点的争议和质疑,但横亘多年的票房神话《战狼2》被打破,这可能是疫情期间所有电影人的最欢乐的时刻,毕竟所有人都在期盼着内地票房的天花板一步步的提升,尤其在疫情期间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弥足珍贵。
同时喜剧片和动作片在这三年期间相对稳定的发挥也为后续内地电影市场指明了一条方向,当然不排除未来的观众会对该类题材有一定的审美疲劳,但优质项目和具有吸引力的演职人员仍旧有能力带给市场和观众足够多的惊喜。
几年前过度膨胀的发展蒙蔽了很多人的双眼,让我们很难去判断优质项目、优质资金和优质从业者,疫情的影响至少会洗掉八成以上的电影投机者,与此同时在此阶段也让绝大多数电影投资诈骗无所适从,也间接减少对一些小白投资者的利益损害。
当然这三以来最值得欣喜的是一些现实主义题材影片的突破和惊喜,很多过往不被大家所看好的题材和类型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和社会认知度,小爆款和腰部影片几乎达到了每年都有惊喜,每部都有佳作的程度。
这其中包括了被多次叫停的《八佰》,其成为内地电影市场首次全面恢复营业的当头炮,开心麻花多部影片不叫好后也推出了暑期档救市之作《独行月球》和春节档的《这个杀手不太冷静》,这两部影片虽然不足矣彻底去让背后的公司翻身,但仍旧有很多的积极的意义和相当大的影响。
同时像《人生大事》《万里归途》《送你一朵小红花》《悬崖之上》《刺杀小说家》《扬名立万》《我的姐姐》《人潮汹涌》等影片也都在各自的类型和领域内做出了全新的突破,虽然他们未必会是影响到所有观众的作品,但对于内地电影类型的拓宽和未来相近题材和类型影片的孵化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当然我们还是通过这三年否定了在此之前不断被提及的“港片以死”的错误论调,质量好、制作水准较高且有号召力演员出演的港片仍旧会是救市之作,只不过和很多国产影片一样,未来库存的香港电影仍旧需要承担起相当艰巨的任务。
或许在三年前的今天,当我们在想疫情对于内地电影的影响会到什么程度,到了今时今日可能我们都需要坦然的接受过去的一切,或许我们已经渡过了中国电影最为糟糕的三年,接下来大家都要开始去面对全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