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Pixabay
在过去20多年的发展里,在国际环境变化、国内政策变幻等背景下,国内光伏行业经历了从多晶硅到单晶硅的发展路径变化,一部分企业倒下了,也有无数新的企业接过发展的旗杆。
(资料图片)
在资本市场上,隆基绿能(601012.SH)是唯一一家曾经突破过5000亿元市值的光伏企业,被外界称为“光伏茅”。
然而,光伏作为一个周期性的产业,隆基绿能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近年来,随着硅料、硅片扩产,市场产生了供过于求的担忧,硅料、硅片价格也不断下跌。市场普遍认为,光伏可能会进入下行周期。此外,各地陆续取消电价优惠政策,光伏企业的生产成本变高。
市场的担忧直接体现在了股价上。去年6月底以来,隆基绿能的股价就一路下跌。以3月29日的收盘价计,隆基绿能的市值降至3035亿元,市值跌去近2000亿元。
在李振国的带领下,隆基绿能能否重拾投资者的信心?
1986年,出生于河南农村家庭的李振国考入了兰州大学物理系材料专业。李振国就此与半导体结缘。
1990年,大学毕业的李振国被分配到了陕西省华县的华山半导体材料厂(即国营741厂),从事拉制单晶硅棒工作。
工作两年后,李振国按捺不住创业的心,辞去了稳定的工作,开始了创业之旅。
在创办隆基之前,李振国开过山西闻喜信达电子配件厂,盘下过西安理工大学的单晶基地。1997年,航天771与西安理工合资成立西安骊晶电子公司,李振国担任总经理。
直到2000年,李振国与合伙人发生分歧,决定单飞。恰好,中国即将加入WTO的消息也传开了,国内又掀起了新的创业潮。
李振国邀请好友李春安、赵涛、钱俊东成立西安新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做单晶硅材料研发销售。
起初,李振国还算顺利,公司营收不但很快突破1000万元,还形成了年产20吨器件级单晶硅的产能。
2003年初,公司向乌克兰客户出口总价200万美元的多晶棒。对当时的公司来说,这是一笔大生意。然而,货物运到乌克兰之后,因为一些技术性原因,对方要求退货。
当时公司对海外报关和运输的经验不足,一直折腾到第二年5月,才把货柜运回国内港口。结果刚到港口,这批货又被国内一家光伏企业以3倍的价格买走了。
虽然这件事的结果是挣了更多的钱,但李振国还是嗅到了危机。他在2003年立项的几个项目全部失败。
于是,李振国开始寻找更擅长经营的合伙人。3年后,李振国挖了同为老乡的兰大校友钟宝申担任董事长,负责公司的战略规划;他自己则担任总裁一职,负责公司的重点事项、客户和市场。
李振国、钟宝申、李春安三人去拜访兰大老校长江隆基的女儿,在征得对方同意后,正式将公司改名为“隆基股份”,也定下了专注单晶硅的发展战略。
隆基三剑客“聚首”,故事就此开始。
隆基的成长史,约等于半部中国光伏发展史。
2004年,欧美开始推动能源转型。德国出台的《可再生能源法案》,掀起了全球的光伏产业热潮,这一年也被称为世界光伏元年。
国内企业利用海外资本与技术,也迅速壮大起来。高纪凡的天合光能、彭小峰的赛维、苗连生的英利、施正荣的无锡尚德先后赴美上市,他们也凭借着自己的公司成为了“首富”。
光伏的造富神话,让国内企业前赴后继。到2007年,中国光伏企业已有近1000家,占据全世界光伏产业半壁江山。包括上市公司在内的大多数企业,都是走的多晶硅路线。而选择单晶硅的隆基还默默无闻,只能算是业内的配角。
事实上,在2004年之前,单晶硅才是行业发展的主流。在光伏产业内,一直有多晶硅和单晶硅的路线之争。单晶硅是由多晶硅加工而来,单晶硅的优点是发电效率高,缺点是工艺更为复杂、成本更高。
而光伏是重资金、高负债的产业,小公司不可能同时研发多条线路。所以新涌入的大量企业为了快速盈利,几乎全部选择转化效率低、制备简单、成本低的多晶硅,多晶硅就此成为行业主流。
在行业火热发展下,命运的齿轮再次转动。
由于大量资本涌入,多晶硅的材料价格暴涨,不少企业为了锁定短期价格,与上游原材料供应商签下长期合同。
然而,20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美几乎所有的光伏发电工程都被迫终止。那时候,国内九成的光伏产品都是出口到欧美,需求陡然下降,多晶硅的原材料价格“雪崩”。不少企业为了减少亏损,宁愿付出高额违约金。
当时国内光伏领域的彭小峰、施正荣等巨头,认为行业危机很快就会过去,选择融资扩张。然而,2011年,西方国家突然对中国光伏企业发起“双反”调查,国内光伏遭遇重创,面临破产危机。
坚持单晶硅的李振国终于等来了风。李振国带领的隆基“苦练”单晶硅技术,不断降低单晶硅的成本,还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
2012年,隆基股份在2012年成功上市。2015年,国家推出“领跑者计划”,对光伏组件的转化效率规定了更高的标准。当时,单晶产品有80%符合标准,多晶产品则只有20%。显然,单晶硅的性价比已经逐渐超过了多晶硅。
常年专注单晶硅的隆基,在计划发布当年就成为了单晶硅片全球第一。5年后,其光伏组件出货量也跻身全国五强。隆基终于站在了行业的聚光灯下,成为了主角。
如今,李振国的隆基已经成为了全球光伏产业内的龙头,他也坐拥着700多亿元的身家。
2017年,隆基首次入选《财富》中国500强。后一年,李振国首次登上了陕西首富宝座。2022年,他的身价更是涨到725亿元,在胡润百富榜中排名第53位。除李振国夫妇外,公司大股东李春安、董事长钟宝申分别登上胡润百富榜第155位和第837位。
在新一轮光伏发展潮下,隆基已经被外界冠上了“光伏茅”的称号。
然而,光伏是一个周期性的产业。如今硅价下跌,产业链价格博弈日趋激烈,隆基该如何面对新一轮的挑战呢?
更有钱的李振国,将隆基的布局转向了一体化。目前,隆基的主营收入里面主要是硅片及硅棒、太阳能组件及电池,贡献了近九成的收入,还有一部分电站建设和受托加工业务。隆基的布局几乎涵盖了光伏产业链除了硅料以外的所有环节。
而李振国的产业链布局早在2014年就开始了。2014年5月,隆基成立了控股子公司西安隆基清洁能源公司,进军光伏电站建设及工程总承包业务。5个月后,又收购了浙江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85%的股权,业务向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研发,制造和销售拓展。
就此,从单晶硅发家的隆基向产业链下游电池、组件环节延伸,不断加速布局一体化组件,以对抗单一环节的风险。
历年财报也显示,隆基的自产硅片用于自用的比例在逐步攀升。2020年,单晶硅片自用率为45.25%,后一年提升至51.55%。隆基也在一次调研中表示,2023年公司硅片自用率将提升至60%以上。
在李振国的规划中,不断提升的硅片自用率可以抵抗硅料下降的风险,并通过下游产业保留利润。
2021年,隆基又入股了森特股份,布局光伏建筑一体化。就此,隆基在光伏行业初步形成垂直一体化的产业链模式。
去年5月,“隆基股份”正式更名为“隆基绿能”,并于同年合资成立子公司“隆基氢能”,开始布局新能源全产业链全赛道。
未来,李振国能带着隆基穿越新的周期吗?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