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无意中翻到一篇博文,简直令人毛骨悚然。
(相关资料图)
这篇文章大致讲了三件事:第一件,亚洲最大器官移植医院在天津启用;第二件,去年河南出台了器官移植指导价;第三件,健耕医药科创板上市申请获得受理,器官移植第一股要来了。
作者将这三件事串联在一起,得出了一个诡异的结论——资本市场的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人体器官将被明码标价,那么必将会有大量的人口丢失。文中的一些措辞和数据,让人心惊肉跳,如“我国作为全球第一个器官移植合法化的国家”、“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不过冒冷汗之余,稍微理智的思考一下,就能发现不对劲之处。比如“我国作为全球第一个器官移植合法化的国家”,按照我的印象,心脏、肝脏、肾脏或者骨髓移植其实已经是现在医学中十分常见的一种治疗手段,在全球许多国家好像都合法的。尤其是美国,应该才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器官移植且手术数量最多的国家啊。比如2009年左右,我就曾看过一则新闻,讲的就是乔布斯在美国的田纳西州做了肝脏移植的手术。
搜索之后,果不其然,美国、西班牙、巴西、英国都曾针对器官移植立法,这些国家大都是由政府牵头成立器官捐献和移植的共享网络,然后进行调配。中国也不例外,先是于2007年3月份颁布了《人体器官移植条例》,2013年又开始试行《人体捐献器官获取与分配管理规定》,今年我国将继续修订完善《人体器官移植条例》,目前已通过司法审核。根据法律,我国严令禁止器官买卖,公民逝世后自愿器官捐献是器官移植使用的唯一合法渠道。
其次,亚洲最大器官移植医院在天津启用这则消息,就更令人迷惑了。根据检索,这家医院叫做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东方器官移植中心,早在2003年12月就曾报道成立。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等类似,是具有器官移植资格的医疗机构。把这家十几年前就已成立的移植中心和人口走失的新闻挂钩,似乎有刻意暗指和引导嫌疑。
再次,河南出台的捐献器官获取收费标准,并非器官的“价格”,而是针对在器官评估、功能维护、获取检测、保存运输等过程中会产生相应的成本和费用。这一文件的出台,是为了规范收费行为,降低收费标准。
至于将器官移植第一股健耕医药即将上市的新闻,和潘多拉魔盒打开联系在一起,那就更加捕风捉影了。因为这家公司本质上就是一家“运输公司”,大部分业务都在境外。
健耕医药全名为上海健耕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董事长叫吴云林。
吴云林出生于1971年,本科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之后又在复旦大学的管理学院读了一个EMBA,有一定的医学和商科背景。职业选择上他也沿袭这一路线,曾任上海龙华医院外科医师、香港藤泽药品有限公司区域经理。
说起健耕医药的主营业务,就要从器官移植的一些基本医学原理讲起了。器官移植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术前免疫风险评估,简单点解释就是血型配对、兄弟姐妹间的HLA配型、特异性抗体(DSA)检测等等。
第二个叫围手术期,主要是获取器官,然后再对器官进行质量评估和修复,最后把器官转运到患者所在的医院。
最后一个是术后长期管理,这个比较容易理解,就是术后的一些随访跟踪和定期检测,比如检测患者的免疫状态以及器官功能状态是否稳定等等。
这三个阶段都离不开相应的医疗器械。健耕医药最初就是做相关器材代理的。
根据其招股书,2010年前,它基本上以代理销售移植领域医疗器械和免疫抑制剂为主营业务。2010年,公司成立研发部门,开始从事移植领域体外诊断试剂、药物浓度监测试剂的研发。
诊断市场的利润十分可观,2021年全球移植诊断市场规模为39亿美元,但竞争也十分激烈。以国内移植诊断市场为例,份额几乎全部由外Thermo Fisher Scientific、雅培、西门子等外资巨头占据。直到2021年,健耕医药在检测试剂方面总收入不超过4000万元。
让健耕医药咸鱼大翻身的,是一次“蛇吞象”式的并购。购买的呢,还是它的前东家,一家叫 LSI 的境外公司。
LSI创立于1998年,是一家在英国上市的美国器官移植领域知名公司。LSI公司的主要产品是“LifePort”肾脏移植箱(肾脏灌注运转箱)以及配套使用的耗材、器官保存液等。早在2005年时,健耕医药就和LSI达成了合作,作为其中国区的独家代理商,协助LSI在中国进行产品注册和上市推广。
2016年,合作11年后,健耕医药反客为主,以87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LSI。借助LSI在欧美市场的影响力,健耕医药的渠道和商业模式都获得了打通。
以LSI原有的拳头产品 LifePort 肾脏移植箱为例,目前,在美国57家器官获取组织中,有54家使用这一产品,市场占有率第一。中国有肾移植开展资质的148家移植中心,LifePort 肾脏移植箱进入了90家。
受惠于此,并购完成后,健耕医药的营收开始逐年递增。
财务数据显示,2019年-2022年3月,其营收分别为3.97亿元、4.21亿元、4.8亿元、1.14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714.84万元、5009.92万元、4996.30万元、1219.69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转运箱的重复使用率很高,使用年限一般为5-7年,盈利点并不高。健耕医药的大部分业务收入,来自相关耗材。招股书显示,2019年-2022年3月,其肾脏灌注耗材营收分别为2.62亿元、2.86亿元、3.37亿元、8707万元,营收占比分别高达71.54%、73.53%、75.87%、83.98%。
这也意味着,公司存在收入依赖单一产品的风险,一旦耗材产品出现问题且未能及时纠正,将对健耕医药的业绩造成重大影响。
于此同时,健耕医药的业务收入的大头,都来自境外,平均占比超过75%,其中来自美国的收入平均占比超过65%。今年一季度,上海健耕医药主营业务来自境内的收入占比仅22.85%。
从产品收入来源看,健耕医药唯一的自研产品为移植领域体外诊断试剂,2019年-2021年销售收入分别为23.72万元、17.01万元、160.28万元。换算一下,2021年其自研产品销售收入仅占公司总收入的0.36%。
另外,就整个行业来说,受限于器官捐献者少等因素,器官移植只是个很小的市场。数据显示,自2015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我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累计完成34606例。2021年,我国完成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5272例、器官移植手术19326例。放眼全球,2015年,全球器官移植手术量也只有12.74万例,2019年增长到16.64万例,年复合增速仅为6.9%。
至于全球肾脏灌注耗材和器官保存液的市场,就更容量有限了,2019年分别为8.88亿元和 3.46亿元。根据招股书,在这一领域,健耕医药的市场份额虽然可观,但也存在如美国的Waters Medical System、荷兰的XVIVO等不少竞争对手,随时可以看到行业天花板。
目前,健耕医药已是第二次冲击资本市场。目的呢,招股书中写的很清楚,想募集10.23亿资金,用于开发肝脏移植设备、拓展展移植诊断和药物监测市场以及对原有产品进行升级和国产化。
说白了,“器官移植第一股”仅仅是健耕医药在资本市场上的一个噱头。从公司业务模式分析,其核心技术在美国,主要销售地在美国,主要销售收入来自美国。可以合理的推测,完成收购之后,它只是实现了对LSI的财务并表而已,某种程度上,担当的还是类似于一个进口代理商或者销售商的角色。
因此,网民们完全没有必要谈及资本介入器官移植便色变,甚而产生阴谋论。这不过就是一家业务结构面临瓶颈的正常公司,急需开拓新市场,因而上市融资而已。
参考资料:
1.《健耕医药二闯科创板》,中国经营网
2.《二闯科创板,净利连年下滑,健耕医药要当器官移植第一股?》,界面新闻
3、《当器官移植这个生意被资本盯上,是好事还是坏事?》,知危财经
4.《6年12倍!一级市场的“跨国倒爷”盯上了科创板》,开甲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