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投资者的一大痛苦:暴跌后割肉,反弹后踏空。今年以来,全球市场风云诡谲,A股也从深度回调走向“推土机式”的反弹行情。在如此的极端行情下,不少投资者直呼“玩不起”:跌得时候,恐慌焦虑,底部割肉;涨得时候,不敢踏入,一路踏空。
“追涨-暴跌-割肉-踏空-追涨”:不少投资者陷入的死循环。“割肉”背后的心理:害怕跌到无底洞,线性外推;结束账面亏损的痛苦折磨;不是长期闲钱,被迫止损;满仓all in,没有子弹加仓。“追涨”背后的心理:认为涨了定能再涨,线性外推;无知者无畏,缺乏风险意识;存在侥幸心理,坚信自己不是最后接盘的;害怕再没有上车的机会。
两种心理所忽视的一个共同点:周期性是市场永恒不变的。长期趋势像一个大磁铁,有均值回归的吸引力,所以大涨后有大跌,大跌后有大涨。然而,一旦钟摆向均值开始运动,又会有均值偏离的惯性,所以钟摆在中心点停留的时间极其短暂。
如何避免陷入“追涨杀跌”的死循环?基金投资要做“四有人”。一是有信心(坚信长期投资);二是有眼光(选优秀的管理人和产品);三是有理念(坚持基本面投资,不追涨杀跌);四是有纪律(以合适的方式买卖)。
有纪律:下跌补仓的“1/5法则”,卖出锁定收益的“1/3法则”。仓位控制是投资的重要一环:加仓不要一把梭,分批入场更安全;减仓不要一把清,保持在场更重要。一个经验性的策略:补仓时,按资金的1/5,分批入;减仓时,按持仓的1/3,分批减。
有理念:坚持基本面投资,狂追热点不靠谱,过度交易的后果是一地鸡毛。申万活跃指数是以周换手率为基础,每周会选最活跃的100只股票,也代表“追热点”的投资方式。然而从2000年到2017年初,这个指数竟“跌没了”,印证了那句“我待A股如初恋,A股虐我千百遍”。
一个简单的策略是,把握适度均衡的艺术: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自2005 年以来,相比单独配置科技、消费、金融地产、周期指数,若是采用均衡配置四大指数的方式,组合波动性会有明显的下降。
有眼光:选择优秀的管理人和产品。一是风格稳定:投资逻辑自恰,可被理解;投资风格不漂移,可信任。二是收益尚可:中长期业绩较优。三是体验突出:有一定回撤控制能力。这三个朴素的追求,其实也是很多人的终极追求。
有信心:市场会奖励拿得住的人,长期投资不是空洞口号。研究显示,若持基时长小于3个月,盈利人数占比仅39%;若持基时长超过十年,客户盈利人数占比达到98%。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近一半客户的持基时长不足3个月。
与其在股市里坐“过山车”,不如靠基金搭上资产配置的“小火车”,坐看云卷云舒。在资本市场,投资收益和资产安全性往往是鱼和熊掌的关系;但根据股债周期的不同和资产属性的差异,合理的组合还是能既得熊掌又取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