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蓝白。
(相关资料图)
央行最近发了两组数据。
1,10月11日大晚上,央行罕见地选择这个时间点,迫不及待发了9月的金融数据。
这么着急当然是有原因的。
数据不错,发出来给大家鼓鼓劲。
简单看,新增人民币贷款2.47万亿,新增社融3.53万亿,M2增速达到了12%以上。
金融数据重点就是看量,货币在大量供应,企业在大量贷款,源源不断的钱贷了出去。
货币的供需两旺,是复苏的基础。
不过,细看结构,问题还是那个问题。
企业中长贷和短贷都大幅增长,对应的是基建狂飙,国企订单拿到手软。
居民端,地产和消费还是没起来,虽然中长贷和短贷达到了今年以来最高水平,但同比去年还是减少,大家的存款意愿,还是远大于贷款意愿。
想把温度从企业传递到居民,还需要时间。
2,央行10月8号披露了一组数据:
9月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净新增抵押补充贷款(PSL)1082亿。
截止9月底,抵押补充贷款余额是26481亿。
这是从2020年2月以来,PSL贷款余额首次出现月度正增长,而且净增金额重新站上千亿规模,引发了市场的强烈关注。
社融、信贷暴增,曾经被视为楼市“大杀器”的PSL,时隔两年多,又重出江湖了。
所以我们今天聊聊,PSL是什么?跟抢发的金融数据有什么关联,它的前生今生如何演变?是不是棚改货币化又卷土重来了?
把时钟拨回8年前。
我们应该记住2014年,是中国货币发行、产业结构转换、房地产腾飞的重要节点。
在2014年以前,我们的货币发行,锚定的是外汇占款。
2001年加入WTO以后,中国的出口大量增加,企业手中获得了大量外汇。在当初强制结售汇的背景下,央行吸收了绝大多数外汇,并投放相应的人民币,形成了外汇占款。
过程是这样的:出口挣外汇,去银行办结售汇和转售汇,央行买外汇,通过银行来投放人民币。
那是个出口外贸崛起,沿海工业集群成型,经济腾飞的黄金时代。
1993年,央行的“外汇占款”占总资产的比例只有10.5%。
随着外贸出口暴增,到2013年12月,这个比例达到了峰值83.29%。
可是,2014上半年出口是6.5万亿,罕见地出现了下降,随之而来的,外汇占款的规模也开始下降。
这个时候就出问题了:资本外流,用买外汇的方式发人民币,这种被动的老方法,行不通了。
所以,央行在2014年4月和9月,设立了两个工具:
PSL和MLF。
从此之后,中国的印钞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从被动印钞,到自主控制。
它们的模式很简单,央行通过各种花里胡哨的工具,借钱给银行,银行再把钱贷给企业和居民。
央行借给银行的金额、价格,决定了印钞的多少,利率的高低。
它们在央行资产负债表上有个名字,叫:
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
有个数字很惊人,就这个“央行对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债权”,从2011年7月的将近1万亿,扩张到2018年7月的10万亿,7年扩张了十倍。
但PSL和MLF,是有本质区别的。
MLF是钱从央行到银行,银行再贷出去,纯粹的在金融体系里流转,印钞就靠它。
PSL投放资金具有定向性质,央行把钱给国开行等3家政策性银行,重点用于政府支持项目,具有准财政性质,是财政与货币政策的重要结合点。
啥叫政府支持项目?
那当然是铁路、公路、水利、棚户区改造这些。
央行曾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介绍》一文中这样介绍PSL:
2014年,人民银行创设抵押补充贷款。
抵押补充贷款主要服务于棚户区改造、地下管廊建设、重大水利工程、“走出去”等重点领域。
发放对象为开发银行、农发行和进出口银行。
对属于支持领域的贷款,按贷款本金的100%予以资金支持。属于阶段性工具。
所以,一个是常态化的、纯粹的货币发行工具,撬动了货币。
另一个是把钱定向投到建设项目,特殊的时间段,动用的准财政工具,撬动了地产和基建。
注意,这是今天我们聊PSL重出江湖的一个重点。
这个所谓的楼市大杀器,并没有仅限于针对棚改的刺激。
只是,时隔多年又被拿出来,唤醒了人们对2015-2017年的刻骨记忆。
2013年,棚改开工350万套,2014年这个数据是470万套。
从创设PSL之后开始算,2015~2018年,全国棚改开工量一直维持在600万套以上,直至2019年的316万套。
央行通过PSL把钱出借给国开行,国开行把钱借给地方,然后把这笔钱作为“货币化安置”的拆迁款,给钱不给房,地卖掉之后,再向国开行偿还贷款。
那个时候,PSL年均投放到棚改上的贷款额度,高达6000亿-1万亿。
棚户区改造最早始于2005年辽宁省试点,但直到2014年,基本以实物安置为主,给房不给钱,就算拆二代手里一大堆安置房,没房产证也是白搭,只能出租。
但从2014年开始就变了,那两年,也是拆迁户身份镶金边的年代,谁家房子上写个拆字,说媒的能排成队。
想想看,一个城市郊区的拆迁暴发户,不给安置房只给钱,手里突然多了几百万,他会干啥?
当然是买房,全款、排队、加钱、茶水费、捆绑车位和装修,疯狂的买房。
在2014年以前,小城市的库存本来就不多,在售楼盘少,盘子就那么大,这批人都快把房子抢光了。
定向给拆迁户放水,自然会带来三个后果。
1,房子供不应求,房价大涨,那些没拆迁的命,却被逼买房的刚需,陪着高位站岗。
2,开发商一看房子卖得这么好,继续疯狂拿地,挪用监管资金,埋下了爆雷烂尾的伏笔。
3,地方上一看土地这么好卖,开始大量卖地,财政收入激增,上马基建项目,城市面貌也是一年一个样。
可以说,从2014年PSL横空出世,房地产开始跟经济进一步深度捆绑。
上面提到的货币发行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变,房地产腾飞,就由此而来。
与此同时,自然衍生出了土地财政依赖、开发商高周转盖房、居民高负债买房。
还好到2019年,房地产调控手段越来越严厉,“房住不炒”概念提出后,棚改规模下降,资金大都来自棚改专项债,货币化安置也没了。
从2015年6月起,PSL操作情况都会按月公布,月度变动都是以到期归还为主。
此一时彼一时,现在PSL净增额度重新增加,跟棚改已经没什么关系了。
经济日报10月11日的报道里也专门强调了:
PSL不是“重出江湖”,而是一直都在“江湖”中。
上面说了,PSL是阶段性工具,投向政府支持项目。
今年政府支持的项目,不是要大拆大建,不是要搞货币化安置,不是房地产去库存的问题,而是保交楼。
今年8月,住建部、财政部、央行宣布,通过政策性银行专项借款方式,支持已售逾期难交付住宅项目建设交付。
财新的报道,这笔专项借款初期规模达到2000亿。
由央行指导国开行和农发行贷出去,后期还会加入中国进出口银行。
中央财政,给这笔钱期限不到两年的1%贴息。
9月23日,银保监会确认,国开行已经向辽宁沈阳支付全国首笔“保交楼”专项借款。
这跟当初PSL的手段,不能说有点相似,只能说一模一样。
上一次,是为了城市化。
这一次,是为了守住交房的底线。
时代不同了,曾经的PSL大发神威,是为了去库存,成就了20年以来楼市的巅峰。
如今的PSL力挽狂澜,是为了给足购房者信心,确保每一套房子都能顺利交付。
侧重点不一样,2014年的历史,当然不会重演。
回到开头央行公布的两组数据。
它们之间存在着什么关联呢?
PSL增加,是信贷、社融增加,基建狂飙,货币供需两旺的一个侧面。
除了保交楼,历史上,PSL也应用过地下综合管廊和重点水利工程,这么看的话,以后规模还会增长。
天风证券测算,在PSL之外,三家政策性银行的金融工具额度,已经撬动1.2万亿元项目资本金,拉动总投资额规模达到了6万亿元。
当初我们的眼里只有房子,现在要考虑得更多。
盖房子、修路、城市管道、农田水利、产业园,钱印出来,再投出去。
中信证券明明说,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大概率突破21万亿。
央行在做同样的事,但2014年做,与2022年做,性质、目的、手段,完全不一样。
结果,当然也会不一样。
关键词: 全社会贷款额猛增楼市神器重出江湖 这次跟8年前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