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21年10月18日,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期货合约正式上市,同日,首批4只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ETF的发行申请也获批。如今,一年过去,受市场环境、跟踪指数表现等因素影响,4只产品成立至今的收益率均呈现下跌状态。与此同时,产品的最新规模也较发行时涨跌不一。针对上述情况,有基金经理建议,投资者需要多一份耐心,可以通过这类宽基指数ETF做好定期布局。也有业内人士指出,这类产品未来的布局机会,要根据届时的政策、市场、上市公司等多方面情况综合判断。
首批产品获批满周年
2021年10月18日,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期货合约正式上市,距今已有一年时间。在期货合约上市之际,首批4只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ETF也于同日获批,易方达基金、华夏基金、汇添富基金、南方基金饮得“头啖汤”。
其中,易方达、汇添富、南方旗下产品于2021年10月29日成立,而华夏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ETF则于同年11月1日成立。公开资料显示,上述4只产品的跟踪标的均为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人民币指数。
在成立近一年的时间里,上述4只产品的收益率却受市场环境影响有所下跌。据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10月17日,南方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ETF、华夏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ETF、易方达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ETF、汇添富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ETF自成立以来的收益率分别为-19.39%、-19.4%、-19.47%、-19.68%,年内收益率则分别为-19.37%、-19.42%、-19.29%、-19.45%。
针对相关产品的业绩表现,华夏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ETF基金经理荣膺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过去一年的时间华夏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ETF表现不佳,回撤近20%,但当前的态度需要更积极一些。现在处于长周期的底部区域,即便有各种各样的利空因素,但要看到这些负面因素大多是显性的、已定价的,过分渲染悲观前景的意义不大。当然,假设未来一两个季度结束‘低迷’,也并不意味着立即转入‘牛市’,投资者需要多一份耐心,可以通过这类宽基指数ETF做好定期布局”。
最新规模现差异
虽然上述4只产品的业绩相差无几,但近一年的规模却有涨有跌。其中,部分产品的最新规模较发行时有所“缩水”。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二季度末,南方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ETF、华夏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ETF、易方达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ETF的最新规模分别为31.47亿元、60.77亿元、79.62亿元,较发行规模减少7.49亿元、6.91亿元、0.38亿元。与此同时,汇添富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ETF则由约80亿元的发行规模涨至二季度末的90.26亿元。
对于业绩相近,产品规模却出现差异的情况,华林证券资管部落董事总经理贾志评价,被动指数产品的涨跌主要在于跟踪指数,而各家产品规模的差异更可能在于营销推广的差异。
百嘉基金董事、副总经理王群航也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规模分化的原因可能有多方面。首先,这类ETF作为完全同质化的产品,运行一段时间后,有1或2只产品能把规模做起来,符合ETF市场的客观现实。同时,不同的基金公司在营销方面的做法也有所不同,因此导致产品规模差异。此外,不同的产品,其客户结构与偏好会有所不同,且马太效应也会导致规模差异。
值得一提的是,在首批4只产品成立后,相关基金管理人也分别于2021年12月、2022年1月相继推出上述产品的联接基金。此外,2022年以来,还有以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人民币指数为跟踪标的指数基金诞生,如天弘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基金、易方达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量化增强基金分别成立于2月22日、9月23日。
展望后市,南方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ETF基金经理李佳亮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直言,“当前位置,我们更看好以中国A50为代表的白马龙头股。我们认为目前调整了两年多的白马龙头股很多已经跌出了非常好的投资机会,这种投资机会背后对应的是未来利润和估值的双击,其空间或大于绝大多数赛道股,这是性价比更高的选择。可以重点关注打包中国各行业白马龙头股的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的相关产品”。
王群航则表示,“这些产品本质上都是赛道型产品,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人民币指数在编制时,把规模作为了成份股选择的条件之一,就使得其具有了一些相关基金类型的内部蓝筹特征。未来的机会还是要根据届时的政策、市场、上市公司等多方面情况综合判断”。(宋亦桐)
关键词: 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期货合约 市场环境 指数表现 投资机会 白马龙头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