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投圈炸了,这只独角兽估值缩水950亿,该拿什么赌明天?

最近,新消费标的们的日子很难熬。

前有咖啡品牌TIMS中国自降身价,现又有一家独角兽下调估值。

美国生鲜电商巨头Instacart公开宣布,将估值下调,从390亿美元降至约240亿美元

这一举措引起市场震动,毕竟这家美国第二大独角兽公司一下子减了1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近955亿元)

或许现阶段,在这场不确定性很强的战役里,没有人能保证什么,这已经是一个信号,即那些乘上风口的独角兽们的估值正在跟随市场的变动而集体回落

1市场情绪悲观

Instacart为首的独角兽之所以下调估值,很大原因在于目前市场呈现的不确定性

我们都知道,无论国内外,最近新股可谓是触到了一个冰点,不怎么受待见。

毕竟宏观层面上的多重因素不可忽视,俄乌冲突、新冠疫情再加上各大央行加快紧缩的脚步,这一切都使得市场环境表现低迷,情绪上的预期较为悲观。

基于这样的宏观环境,在国内的新股不再受到热捧,尤其是那些盈利能力不稳定的标的频频破发,投资者不赚钱反而赔了本进去,有的甚至中一签亏掉1.2万,让人直呼“扛不住”!

在海外,新股的表现也同样不尽人意。

不同于去年美股IPO市场的盛况,2022年一季度的表现可谓是反差强烈,Dealogic数据显示,2月17日至3月14日期间,美股没有出现过一次传统的首次公开募股(IPO)。

与此同时,截至3月22日,高盛、花旗、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美银等5家国际投行今年以来通过IPO获得的佣金收入合计仅为1.8亿美元,全然不及去年同期(23.72亿美元)。

2盈利模式存疑

而除了对市场环境的担忧,这些独角兽本身的盈利模式也还处于艰难探索之中。

严冬一来,自然瑟瑟发抖。

就拿本文的Instacart为例,它所在的生鲜电商赛道的盈利模式是个“老大难”问题。

首先,我们无法否认生鲜电商背后蓝海的巨大潜力,2021年生鲜电商交易规模达4658.1亿元,同比增长27.92%,尤其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明显提升,在疫情的催化下,生鲜电商站上风口,不断有入局者加入进来。

Instacart也抓住了这一机会,它的创始人是梅赫塔,在创业这条路上可谓是越挫越勇,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开始思考起来互联网和购物的关系,于是创办了Instacart,后来还曾被《福布斯》杂志评为“美国最有前途的公司”。

图片来源:网络

2020年疫情的突发使得这家公司备受瞩目,消费者送货上门的需求不断爆发,公开信息显示,Instacart一年的订单数量增长了500%,平均每笔订单的消费金额增加了35%;截至2021年12月,Instacart在美国生鲜、杂货配送市场的占有率为52%。

而看到了公司的发展潜力,资本自然不会错过这一机会,频频递出橄榄枝,造就了它的高估值。

但是,表面的光鲜并不能掩盖它的焦虑,当疫情常态化,红利触及天花板之后,Instacart的增长成了问题,主动降估值也成了意料之中的无奈之举。

图片来源:官网

毕竟,这年头,做生鲜电商的还真是不好赚钱,竞争内卷下高企的成本会压得它们不堪重负。

持续亏损是常态,更难受的是闭店裁员、资金链断裂,然后撑不下去就黯然离场。

这是一个很烧钱的赛道,生鲜产品本就有高损耗率,难以标准化,同时,为了覆盖最后1公里,保证时效性,配送的成本一下子被拉高,再加上吃完流量红利后客单价难以保障,养不活自己可太正常了。

而那些想要烧钱扩规模的品牌们,在这种背景下,只会陷入恶性循环,毕竟打价格战没有太大的意义,流量红利早已结束,可以套利的空间所剩无几,这并不是能保证高履约能力和质量的好办法。

曾经那么春风得意的入局者们,眼见着一个个同行倒下,别说能成为赢家了,现在都在低调求生,想要破局,找到自我造血的办法。

如今,生鲜电商们只能抛开所谓的估值光环,好好打磨基本功,毕竟供应链、仓储物流上的技术壁垒需要突破,成本端更需要有效把控。

更为关键的是,本业已经存在增长瓶颈,那么还得寻找新的增长点,打造差异化,于是他们又盯上了预制菜

餐饮行业的工业化东风吹过,疫情扰乱下宅经济加速渗透,做饭技能或许需要加满点,简单易操作的预制菜便成了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新宠。而生鲜电商切入这一赛道是有一定优势的,毕竟几番折腾下,它们已经拥有一定体量的用户和设备基础。

但是如何更胜对手一筹,还是得看供应链的水平以及产品的创新研发能力,这一细分品类还处于起步中,它们也还在探索试水。

3新消费的泡沫破裂

不仅仅是生鲜电商,其他新消费赛道,例如盲盒、新式茶饮等都已经显出了增长瓶颈,高估值下的泡沫开始被挤出,而这是一个自然进化的必然过程。

说到底,新消费的风口好蹭,但想要很快、很好地获得回报,是很难的。

这已经不是一个盲目追求增长的时代了,在莫测的市场环境下,或许在此时此刻,所有人都想要更加安全的落地。

这也意味着,画饼的故事终究要告吹,长期不盈利光讲成长性的逻辑或许就是在“耍流氓”。

说到底,带着投机心理,非理性的盲目入场是有代价的,适时出清也是必然。上一次出现还是华丽登场,下一次现身未必就不是灰溜溜退场,被资本无限溺爱的新品牌们终究需要正视现实,接受现实,最后努力改变现实。

4结语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它蕴含的力量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然而,近期,新消费独角兽频频下调估值,已经说明了它们面临着短期内无法改变的盈利困境,随着市场悲观情绪的进一步蔓延,这些公司需要卸下、甚至忘记估值光环,所谓的高估值有时候是浮云,不如调整预期,短期存活下来才是阶段性胜利,学会在沉淀中汲取力量,找回初心,坚定初心,用心做产品,贴近消费者。

关键词:

推荐DIY文章
创投圈炸了,这只独角兽估值缩水950亿,该拿什么赌明天?
瑞幸最大的对手,是蜜雪冰城
13个月仍未拿下港股,绿茶餐厅急了
餐饮企业扎堆上市,最能赚钱的竟是它
高瓴告别神话
吃完后腹泻不止 果蔬排毒养颜片竟源于狗粮加工作坊
网红脆皮五花肉,过把瘾就死?
出海五年,TikTok 已成「超级吸金兽」
“海王”名创优品的秘密
为什么小包装越来越多了?
视频会员涨价:你多掏5元,腾讯一年多赚74亿
施一公坐镇,这家创新药公司冲刺A+H上市
火锅生意不好,水产预制菜第一股也不好做
年轻人追求牙齿美,将撑起千亿级正畸大市场
继俄罗斯后再弃南非,滴滴国际化部门也开始裁员
酒仙网冲刺IPO,加盟商有点小情绪
新冠口服药“致畸”,日本医药巨头一日蒸发3600亿
茅台:借来的时间总是花的特别快
索尼巨额出资为元宇宙业务布局
一季度营运利润将影响 沃尔沃将拨备4.23亿美元应对俄乌局势
洛杉矶拟将市政车队全部电动化 并大规模部署充电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