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克斯科技在互联网各娱乐内容平台愈演愈烈,对消费者层面的冲击也不断扩大。
【资料图】
如果过滤掉群体所宣泄的无用情绪,规避掉群体的非理性支配,如何从多维度看待该事件所造成的正反面影响,更是我们所需要思考的该事件意义所在。
一勺三花淡奶入锅,自来水立刻变成白色羊汤;碎肉和边角料一压,牛排瞬间成形;明胶片和植脂末加糖浆一泡,纯正的燕窝直接出炉......一个小长假的事件,“海克斯科技”话题在短视频平台直接爆火。
这个词语出自游戏《英雄联盟》,特指魔法和科技融合的高精尖技术,但在短视频博主口中,它成为了利用食品添加剂“化腐朽为神奇”的恐怖存在。
令“海克斯科技”红遍网络的,离不开两名短视频博主的推动,刘怂和辛吉飞,或许这两位起初也并没有料想到该事件会引起如此大的反响。
如今,辛吉飞在消费者的口中已经拥有了“东北绝命毒师”、“霍格沃茨中国分校区唯一指定魔药学教授”、“全能型喷射战士”等诸多传奇称号。
对于消费者来说,亲妈在食品安全上苦口婆心20年的劝诫没起作用,结果被“科技与狠活”吓得都已经焦虑了,看见啥都不敢吃了。
很快,一场关于“海克斯科技”的大讨论在互联网上蔓延开来。有人认为博主们在暗示所有食品添加剂不安全、不健康,制造焦虑和恐慌。也有人认为博主揭露了无良商家欺骗消费者的行径,应该予以支持。那么这场闹剧究竟该如何收场?
《乌合之众》的作者古斯塔夫·勒庞曾指出,当所有人的感情和思维转向一个方向,必然会形成非理性的集体无意识心理,进一步表现出最极端、最易变的行为。
群体是非理性的,消费者如果任由群体支配,将会失去批判能力,不允许任何怀疑,走向暴力的极端,所带来的结果也未必是我们想要的。
在向善财经看来,任何偏向极端的看法以及观点都不可取,可以重温下这张老图。对于消费者来说,想要做到客观理性并不容易,关键还是要学会能够脱离群体独立思考的能力。
不可否认,“海克斯科技”这一话题确实存在积极作用,让消费者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各种添加剂的存在并了解其作用。但是,不应该把添加剂妖魔化,比如人们早已习以为常的盐,本身就是一种添加剂。
客观来看,海克斯科技爆火是有前兆的。过去几年,奶粉行业三聚氰胺事件、白酒塑化剂事件等不少恶性新闻的曝光,不断降低消费者对食品加工业的信任感。
如果打个比方的话,消费者的这种不信任感就像一座亟待爆发的火山,而海克斯科技事件只不过是这座火山爆发的一个导火索而已。最终,这种不信任如同岩浆一般喷发,毁灭途径的一切。
在向善财经看来,对于食品添加剂的问题讨论,可以根据是否标识添加剂以及是否使用添加剂,实际上可以划分为四种情况:有标识有添加、有标识无添加、无标识无添加、无标识有添加。
消费者真正焦虑和恐惧的是,是那些没有标识添加剂又确实存在大量添加剂的食品。比如合成的鸡排、牛肉干等食品,来源大都是外卖、路边小吃、苍蝇馆子。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部分违法使用添加剂情况被曝光的同时,确实也存在真正做好食品而不使用添加剂的中小商家,由于消费者缺乏辨识能力,这些无标识无添加的商家连带着也会遭殃。
而对于超市货架上的包装食品,都会在外包装上写明配料成分,其中就包含添加剂使用情况,属于明确标识的情况,如果有添加剂一般都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使用,属于有标识有添加的情况。
消费者对此大多心知肚明,如果真的介意也会选择主打零添加剂的食品产品,零添加食品的推出本身也是为了迎合消费者对添加剂的担忧而提供的一种选择。
说到底,添加剂的使用本身就是一种商业行为,看待添加剂更应该回归到商业本质。而消费者的食品焦虑也正演变为一种商业行为,成为互联网中一门新的生意。
就像有些人说的,能够玩转“海克斯科技”,就可以掌握流量密码。
焦虑向来是一门好生意,比如,很多人因为知识焦虑购买大量的知识付费产品,但这些速成的知识未必能够帮助用户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问题。对身材的焦虑,让很多人在健身房办卡、购买私教课程,但热度消退之后很快忘却初衷。
对食品安全的焦虑,让更多的博主为抓住流量,参与到海克斯科技相关话题中来,但大部分内容只是为消费者带来更多的焦虑,却难有实质性帮助。
这一事件也证明,消费者对于食品的关注角度正从安全问题上升到健康问题。
添加剂本身只要是符合法律法规的情况下是允许使用的,消费者对添加剂的关注从侧面体现出了消费者食品健康意识的上升以及国内食品行业的进步,给企业指明了消费升级的方向。
海克斯科技事件为何能够成为食品焦虑的导火索?本质上是真相的力量在起作用,辛吉飞等人带来的就是这种真相。
而且必须是能够代表消费者利益的真相,比如违法违规使用添加剂对消费者的危害必然会获得大量用户的关注。但如果内容变为企业如何合法合规使用添加剂,关注热度就不会有这么高。
与此同时,在各大流量博主的带动挖掘下,真相一方面正变得无孔不入、无所不在,另一方面,为迎合极端的群体,难以客观的真相正在失去“真相”的本质,为了流量,真相正在“变形”。比如已经出现了网传员工往知名黄豆酱品牌大小便的谣言。
据天眼查专业版APP显示,也有不少借“海克斯”热度创立的企业出现。
想要缓解消费者对于食品添加剂的焦虑,单单宣扬海克斯科技没有意义,那么该如何做呢?
长期来看,建立更严格的食品监管制度将是大势所趋。
如果说,在这场舆论风波中是否存在完全不受影响的细分食品行业,奶粉必定是其中一个。
作为深加工乳制品,奶粉能否远离这场风波的原因在于,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国家不断提高奶粉行业监管要求,先是推出奶粉配方注册制,如今又迎来了奶粉新国标+奶粉配方二次注册,国家对奶粉行业的严格程度堪比药品,标准也远超国外奶粉标准,让消费者能够完全放心。
中期来看,最重要的是保证消费者的信息知情权,对真相追逐的背后是消费者对信息知情权的渴望。
比如可以要求外卖、小吃以及饭店里的食品同样参照包装食品给出配料表以及添加剂成分,保证消费者在知情的情况下自由选择。
短期内,食品添加剂仍将继续存在,那么又该如何缓解消费者的焦虑呢?在向善财经看来,消费者这时候只能选择相信品牌的力量。
商家对添加剂进行违规使用,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降低成本,比如用淀粉制作的淀粉肠,肯定比肉肠的成本更低,用三花淡奶得到的白色羊汤可以节省大量时间成本,这是驱动商家大量使用添加剂的主要原因。
如果完全从商业视角来分析,什么能抵挡住商家使用添加剂来降低成本的诱惑?唯有品牌。
处于初级阶段的品牌只是一种产品化表达,但最终品牌将脱离产品而独立发挥作用。当品牌价值完全超越产品利用添加剂所降低的些许成本,商家必然会更加重视品牌,避免因添加剂而砸了自家招牌。
高端白酒领域是一个典型案例。比如茅台和舍得的白酒单瓶售价可以相差超过800元(飞天茅台的“建议零售价”为1499元,而品味舍得的建议零售价为668)。其实两者的原料和成本相差无几,单瓶成本都不到100元,有媒体测算成本相差只有40元。
这时候,茅台和舍得售价的差距完全不在于产品上,而在于品牌价值,这时候茅台显然不会通过添加添加剂牺牲品牌调性。
在增量见顶的今天,互联网终于开始发挥自身的威力,真相和谣言同样变得无孔不入、无所不在,没有谁能抵挡得住互联网的恐怖传播能力,行业将会变得越来越透明,企业要学会的是坦诚,而消费者也需要学会理性思考以及提高辨别信息的能力。
写到这里,小编突然感觉有些口渴,看着手中可乐配料表上:果葡糖浆、咖啡因、二氧化碳、焦糖色等字眼,一口闷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