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还是大气,说展期20年就展期20年,说不用还本金就不用还本金。
先看公告,
2022年12月30日,遵义道桥建设(集团)公告,公司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积极探索研究存量银行贷款重组工作,经与各银行类金融机构友好平等协商,基本明确相关重组安排,并在近期完成签署相关补充协议。银行贷款重组概况及进展情况:
(资料图片)
本次银行贷款重组涉及债务规模155.94亿元,以债权保全为前提,经各方友好平等协商,近期完成签署相关补充协议。根据重组协议,重组后银行贷款期限调整为20年,利率调整为3.00%/年至4.50%/年,前10年仅付息不还本,后10年分期还本。
本次银行贷款重组不涉及公开市场债券,公司将严格按照募集说明书的约定,做好公开市场债券的偿付工作。
根据公告的内容,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次债务的展期,是城投公司针对存量银行贷款出具的重组方案。这件事,想必银行多少有点不习惯,让我不禁想起很多年前某大银行的领导,在面对媒体时,哭诉银行是弱势群体的言论。银行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弱势群体。借钱的孙子,欠钱的才是大爷,银行在这一块是有点体会的,只是这次的角色互换,有点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感觉,可事实真的是这样的么?
公告中,有几点需要特别注意,在出具关于银行重组方案时,城投公司相当的理直气壮,口口声声说是按照市场化,法制化的原则来,并不是恶意拖欠不去偿还,而是有理有据甚至是无可奈何才这样的做的。根据描述遵义城投最大依据,应该与财政部发布的红头文件有关。
9月9日,财政部发布关于印发《支持贵州加快提升财政治理能力奋力闯出高质量发展新路的实施方案》(财预〔2022〕114号)(以下简称“114号文”)的通知。
这个114号文,应该是就是这次重组方案的最大依据,因为贵州的财政经济非常的薄弱,并且已经出现了成面积违约的情况。贵州当地政府违规举债融资的情况严重,拆东墙补西墙,不考虑融资的成本的贷款,早已经司空见惯。这种天量债务,依靠当地现在的经济实力,短时间无法全部偿还和解决。
摆在政府面前的选择,已经不多了。寅吃卯粮,杀鸡取卵继续高额举债的做法已经不可取。在这些债务中,银行贷款是地方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行解决这个问题,十分紧要。银行看到了这种情况也是如热锅上的蚂蚁一样甚是着急。
重组方案出台背后的氛围是友好平等协商,债权人债务人在解决债务冲突时,难见的一种诡异氛围就这么出现了,这不像是去讨债,更像是一场重大的战略合作达成。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就和地方政府的两个钱袋子有关,两个钱袋子一个是银行,一个就是城投公司。地方政府要用钱,城投出面借款,银行出面贷款,左口袋出钱,右口袋装钱。只要城投公司说还钱,这个意愿在,那么这就不能是银行的坏账,就属于银行报表的优质资产。
只要不是坏账、呆账,主管的领导就不用背负责任。这对银行是好事,反正银行的钱也是储户的钱,成本极低,只要不出现挤兑,问题就不大。以前总得为城投公司如何过账焦头烂额,现在114号文件的出现,帐也不用过了,直接分期偿还。这个政策对借贷双方来讲,再友好不过。
友好的政策,一定要吃透,要把握住,这一定要为贵州的领导们点个赞。这个政策既然解决了银行的坏账问题,那么银行也要尽可能地帮助地方城投公司排忧解难,也要最大的程度帮助地方政府解决问题。
可是银行能做什么呢?只能在自己的专业内尽可能大的出谋划策。既然展期,时间就长一点,三五年意义不大,十年半年诚意不足,起码要是展期20年才行。20年的展期还不够,那么前10年只还利息即可,后10年之后再谈论本金的偿还问题。展期的周期变长之后,银行也不能一直吃亏,那就是利息方面要适当的给与补偿,利息从3.00%/年调整至至4.50%/年。
不得不说经过这一顿操作,达到了多方面共赢的局面,贵州的债务问题,在很大的程度上得到了解决,当地的老爷们也能舒一口气了。
这是欠钱不还么?不是。至少当地对真正的标准化债券还是在积极地兑付,没有任何的怨言,也不吵着要展期、要分期兑付。公告最后的一段话,可以看得出来。
本次银行贷款重组不涉及公开市场债券,公司将严格按照募集说明书的约定,做好公开市场债券的偿付工作。
还是那句话贵州地区的这次的重组只针对银行贷款。标准化债券的偿付问题,依旧是积极应对,因为这是一个地区信用的最后底线,这要是再守不住,贵州的政府就会彻底地丧失未来融资的能力,地区经济就会彻底崩溃,但是这种情况在中国是绝不允许出现的,因为这就是系统性风险中的底线,是底线中的底线,红线中的红线。
以城投标准化债券为首的投资产品,现在还保持着百分百的兑付记录。个体的投资人想要购买此类投资产品,往往需要通过金融渠道去进行购买,比如信托、基金、资管计划等。在众多渠道中,信托渠道的作业风格最为稳健。由于信托产品购买门槛相对较高,收益也会比其他渠道高一些,性价比更高。高净值的人士,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相关资产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