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新中签吃大肉,曾作为无数散户在股市厮杀的最后一丝温存,悄然消失。
今年以来,截至4月13日,已有97只新股上市,52只股破发,破发比例接近54%。如果以发行后最低价计算,今年次新股破发达到61只,破发个股比例近63%。
其中,上市首日就扛不住破发的个股达到25只,2021年上市的524只股票中,仅有22只首日破发,这意味着:今年前4个月的破发量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
打新收益率越来越低,新股破发比例创十年新高,留下的却是散户的愤恨与不解...
表面看,新股破发的背后,与市场打新环境、新股质地不无关系,但最根本的还是这两方面的因素:定价“三高”;僧多粥少。
过去,A股市场上之所以频现低发行价、低市盈率和低募资额的“三低”新股,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机构抱团压价,目的就是为了新股上市后,借着盘子小,爆炒一顿。
一级市场吃肉,二级市场喝汤,成为新股上市发行的收益分配共识,这也是机构和散户乐此不疲打新的重要原因。
去年9月,上交所和深交所分别发布了科创板及创业板的“股票(证券)发行与承销业务实施办法”,都是围绕注册制下新股发行询价问题开展的修订,也被市场视作为“询价新规”。
在新规实施后,报价的区间被明显拉开,报价集中在一两分钱的情况也不见了,科创板、创业板的有效报价区间宽度中枢分别为20%、17%。
最重要的一点是,就是将询价时最高报价剔除比例由此前的“不低于10%”调整为“不超过3%”,实践中一般是1%。然后再按照相应规则对剩余报价的中位数和加权平均数处理,得出最终发行价。
在注册制改革背景下,询价规则发生变化,机构的玩法也变了,从联合抱团压价,变成联合串通抬价。注册制改革按照原来成熟市场的设想应该是市场化定价,杜绝新股炒作,降低新股估值水平,但却又被机构们抓住小BUG,换个玩法。
而对应的“三低”新股,也完全颠倒了过来,成为新的三高发行代名词—高股价、高市盈率和高超募资金。
在3月份12只破发的新股中,首发市盈率大幅超过行业平均水平,莱特光电、思林杰、和顺科技市盈率甚至是行业水平的1倍以上,更何况尚未盈利的三只荣昌生物、首药控股和格林深瞳。前日,估值244倍的科创板新“贵”—经纬恒润更是惨遭1/3散户弃购,金额达4亿。
如此之高的估值相当于在发行定价阶段,把原本属于股民们打新的利润空间给吃掉了,甚至还透支了不少,上市后不大涨反而大跌也就好理解了。
一方面,尽管IPO大提速,却依旧难逃IPO堰塞湖高企的事实;而另一方面,退市数量仍较少,在存量资金下,市场资金博弈非常激烈。
自去年市场震荡下跌以来,两市IPO发行并没有受到明显的影响,各板块IPO发行速度不减,并且各板块IPO融资额甚至大超去年。3月,沪深市场发行新股40只,环比增加25只,募资565亿元,环比上升255%。
注册制下,尽管IPO大提速,但等着排队上市的企业却越来越多。3月新增受理企业数环比增加11家,截至3月底,沪深A股IPO正常待审或待发企业689家。其中,主板、科创板、创业板分别有209家、130家、350家。
IPO大提速,增量资金捉襟见肘,打新资金博弈非常激烈。
在俄乌局势不明朗,美联储收水加速,以及在疫情反复的阴云下,整个市场增量资金有限,甚至在基金负反馈,北向资金逃逸的影响,存量资金还在减少。
基金一季度发行规模骤降74%,今年一季度也成为公募基金最难的发行季之一。数据显示,截至3月31日,一季度共有386只新基金成立,总发行份额为2738.29亿元。而去年一季度共有423只新基金成立,10,680.38亿份的发行数据,今年一季度新成立的公募基金规模较去年同比下降近80%。
与去年年底两市天天万亿成交量相比,然而近来一段时间不足万亿元,今日成交更是缩量至8697亿元。肉眼可见场内资金在减小。
僧多粥少,已经让打新市场陷入两难的窘境,但关键是这僧一直在增加,退出的却少之又少。
过去A股退市数量少之又少,与上市的数量相比简直小巫见大巫,不值得一提。2001至2021年的20年间,A股退市企业仅111家。虽然退市新规出台后,2019年至2021年,A股市场分别有只有10家、19家和20家上市公司被强制退市。
何况还有通过各种手段保壳,死皮赖脸不走的企业呢?
存量资金内卷严重,又缺少增量资金入场,在IPO大提速,新陈代谢机制又不够完善,分到每家股票的资金量就减少。尤其是发行估值高、质的还一般的企业,遭到市场唾弃是迟早的事。
A股过去独特的制度设计,使得上市公司在IPO的时候,定价被限定在一个相对低的水平,大量的资金只能等到新股上市后,才能介入,最后造成新股上市之后出现疯狂上涨的局面。对于投资者而言,新股中签,就跟中奖似的。
但是,自从新的上市制度,包括注册制、新的询价定价制度的施行,情况又发生新的变化,不少公司在IPO定价的时候,出现虚高的情形,上市后不仅没有上涨,反而屡屡破发,而且上市首日的下跌幅度可以用颠覆三观来表示,20%、30%甚至40%都已经不是新鲜事。
从一个极端又到另一个极端,令到不少人大跌眼镜。
实际上,新股破发在境外成熟的资本市场是比较常见的现象,比如2021年初至今,美股破发率约29.83%,港股破发率约47.71%。
过去在核准制下,新股发行与定价以保护中小投资者为主,现在推行注册制,新股发行定价肯定是市场博弈的过程。
其中肯定不免出现有人绞尽脑汁,瞅准了制度缺陷,穷尽智慧去割韭菜,但从另一方看,未来机构之间卷不动了,或者割韭菜没人信了,可能市场又可能再度回归到一个利益的平衡点。
当然,打破新股神话亦是A股迈入成熟市场的必经之路。一些质地不良的新股会被市场无情抛弃,甚至募资不成功,而优质资产IPO,又将享受更高的估值溢价和流动性,大浪淘沙,去除杂质,留下金子,这样的格局分化才是健康的,才是注册制应该发挥的市场化功能,而不是当前畸形的三高发行代名词。
但无论如何,未来随着注册制进一步深化改革,A股破发还将成为常态化,新股出现破发的情况应该会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科创板及创业板的投资者也将重新考虑自己的安全边际,毕竟赚取的一二级价差已不再是无风险收益,公司的整体基本面才是其研究的重点。
在选择上,从逢新必打转向优选个股。尽可能精选主板新股,而对于科创板和创业板根据自身承受能力选择性打新。至于业绩亏损、大幅下滑的新股少参与。同时,在行情低迷下的高价股即“肉签股”要三思参与。
大A无脑打新的时代终将过去,打新也必然成为技术活。
关键词: 新股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