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微速讯:张一鸣:一把手要警惕“理性自负”

内容来源:本文是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在源码资本2017年码会上,为码会高低年级的同学分享重量级管理心得:做CEO要避免理性的自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成功的创业者必然会面对公司从小变大的结果。CEO作为创造者与执掌者,需要不断更新自我,及时应对公司发展带来的管理挑战。

在源码资本2017年码会上,张一鸣为码会高低年级的同学分享重量级管理心得,以下为演讲全文,我们一起重新回顾下,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我今天想分享的主题是: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组织,来应对公司从小变大的过程中,面临的管理上的挑战?

这也是在今日头条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常常讨论和思考的问题。现在,我们倾向于“Context,not Control”的解决方案。(笔记君注:Context意思为“上下文、语境、背景”;Control意思为“控制、管制”。想要明晰文中指代,还需认真阅读全文哦~)

一、企业的两种管理模式

打个比方,计算机有两种处理任务的方式:

一种是超级计算机,用一台计算机处理很密集的任务;

一种是分布式的运算,让很多机器共同来处理任务,把任务分解,把任务所需要的资源分解。

有两种企业管理的模式,分别跟这两种运算方式类似:

第一种,把CEO当成超级计算机。

CEO做战略设计,提出战略计划,逐层分解之后执行,执行过程中如果遇到状况,会再往上汇报,CEO汇总信息,再次定出工作任务。

这个过程中有审批、有流程,有很多的管理机制。主要包括:建构战略和控制流程。

第二种,有更多的人参与决策。

让更多的想法自下往上涌现出来,而不是一个从上到下的战略分解,这个过程中需要更多人基于上下文Context做出判断,而不是根据指令来执行。

具体来讲,就是Context和Control:

Context :指决策所需要的信息集合,包括原理是什么,市场环境如何,整个行业格局如何,优先级是什么,需要做到什么程度,以及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等等。

Control(控制、管制):包括了委员会、指令、分解和汇总、流程、审批等等。

二、好的管理,要拒绝自上而下的宏大战略

1.Control(控制),往往会带来一些危险

在我们看来,Control(控制、管制)往往会带来一些危险。

人类在判断自己的理性控制能力时会有一种幻觉,对于聪明理性的人更是如此,常抱有理性的自负。

CEO们往往有过成功的经验,尤其在公司早期成功过,且CEO没有上级,很少被人challenge(挑战),容易觉得自己英明神武。

但是大家忽视了一点:行业是不断发展的,你所具有的知识虽然丰富,但在行业不断变化中依旧是有限的。

有时候,CEO们会误以为自己提出的方法论特别好,模型特别优雅,希望把它执行,或者在全公司大范围内推行,但忽略了抽象知识和具体形式之间有差距。

理性往往只适合做知识抽象,对具体问题的解决,不一定真的有帮助。当然我们并不要否定理性的作用,只是要避免过度放大理性的会带来的危险。

自上而下的宏大战略往往都是灾难,业界也发生过不少真实的例子。

案例1:

Windows Vista,这个项目是比尔·盖茨按自己技术理念力推的,提了一系列的宏大理念,计划2003年上线,这些理论听起来都非常好,非常领先,但是一直到2006年才真正上线,中间还重构了一次,把目标降低,重新修改了计划,最终才把Vista推出去。

案例2:

乔布斯也犯过同样的错误。第一次离开苹果做NeXT的时候,他提出一个非常理想的做计算机的模式,包括优雅的操作系统,完全面向对象(Object Oriented)的语言,但是最终也没有卖出多少台。

案例3:

曾经盛大易宝的理念也很宏大,但在和当时无论是文娱行业、互联网带宽,还是政策环境的情况都不匹配,所以最后失败。

Control(控制、管制)除了会带来战略上的问题,还会因为追求控制感而导致企业反应迟钝。在座的都是CEO,我们可以把支出、合同、offer,全部加起来算算每天的审批有多少。

假设一天是15个的话,一年就是5000多个。这其中真正有效的有多少,经过大家认真思考的有多少?还是它的存在纯粹基于控制感?好像做了支出审批,资金就不会被乱使用。

相较而言,你的下属或者其他人是不是能够更好地审批?我想是的,因为他们在一线决策,有更充分的外部信息。

由于CEO精力有限,大量的审批延时,让很多事情平白增加了一天到两天的时长。

2.不要过早BU化(Business Unit的缩写,业务单元)

针对公司变大后,会出现的这些问题,有一种错误的解决方案——过早BU化。

但这种方案会导致几个问题:

① 部门间不配合

比如说,BU自己处理PR危机,自己招工程师,就不用找市场或技术同事了,部门之间就不用配合,或者说会导致配合变得更差了,因为不花心思磨合了。

② 部门内冗余,专业度变差

单个BU招的工程师标准不够高,而且工程师团队规模不够大,互相学习不够,进步提升不够,专业程度变差,内部也将冗余。

对于CEO来说,感觉更像承包者,我把这个任务发出去了,你自己做吧,我不参与过程,我只要结果。长此以往,企业文化就变差了。

当然有一些例外,如果是相对独立或非常成熟的业务,确实不需要公司内部支持和配合,可以BU化。

公司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分工和配合,公司内的业务活动,要确保内部合作成本低于市场交易成本。

大量不配合的BU,本质就不应该存在在这个企业内部。过早BU化是一种比较普遍的错误解决方案。

很多公司过早就成立了很多子公司,或者拆成很多项目组,甚至更进一步把业务独立出去,独立融资。

在我看来,往往都不是很好的解决方案,而是懒惰的解决方案,如此就不用解决配合和沟通问题了。

三、激发创造力,而不是把CEO当成超级计算机

1.什么是高质量决策的企业?

① 分布式运算

让更多人用更多CPU进行运算,让更多人参与决策,利用集体的智慧。

作为管理层,你做审批决策只花30秒,但别人可以花三个小时,做更多的调研之后才判断。

② 可以更快速地执行

不需要层层汇总,不需要汇总到一处,不需要在CEO这里排队列,能够更及时地响应。

③ 充分的外部信息输入

在Control(控制、管制)的模式中,任何信息都要到CEO这个节点,靠CEO再分发出去。CEO很大程度变成了公司和外部之间的接口。

相比单靠CEO接触外界情况,了解市场行业或者宏观经济,让更多的同事,更多主管直接面向行业,信息肯定会更充分,角度也不一样。

④ 参与感激发创造力

做同样的事情,如果员工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会比只知道指令,做起来更有意思。这个对于发挥员工创造力是有帮助的。

⑤ 可规模化

Context的建设,表现形式可能是内部的系统,可能是知识共享文档,这些都是可以复用的,是可规模化的。

而CEO和管理团队的时间精力是有瓶颈的,靠拼体力、脑力、耐力来解决,是没有规模效应的。

2.四种特殊情况

当然,有时候也需要Control (控制、管制) :

① 紧急情况和重点项目

比如重大的PR危机需要快速响应,重点项目也是如此。

如果竞争对手已经逼进,这个时候进行分布式的讨论,自下而上的涌现,来不及解决问题,时间窗口很快就过去了,所以紧急情况和处理重点项目需要Control(控制、管制)。

② 创新业务和新部门的早期

如果一个部门新设立,或者一个新高管上任,还没有跟公司磨合好,这个时候需要Control(控制、管制)。

创新业务早期,需要更多支持配备资源的时候,也需要CEO的统一协调,主导进展。

③ 不匹配的职位安排

某个岗位的人跟公司理念差距很大,那么他的上级也是需要Control(控制、管制)来干预的。

为什么公司发展一段时间后会出现这个问题,而公司早期不会出现?

因为在公司早期的时候,CEO一般都是业务的专家。公司业务简单,行业情况简单,CEO自己做决策就可以了,这样效率高。

但随着公司的成长,CEO精力被很多事情分散,PR(Public Relations,公共关系)、融资、外部活动等等,组织本身也非常消耗管理者精力。

另外,环境变复杂,业务多元化,CEO不再是专家,甚至对业务也不是最灵敏的人了。

3.好的组织,3点设想

我们要求CEO快速学习成长,超级计算机变得越来越强,知识面越来越广,但是人的精力总是有限,总有很多方面是不如创业阶段的时候。

比尔·盖茨20年前是一个优秀的架构师,20多年之后,还是要用他的理念来指导整个的大型项目,作用就非常有限了。

当然有些企业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因为他们所处的行业稳定,创新较少,遵守好传统的流程就可以了,比如老干妈辣酱。

总结而言,我们认为好的组织包括:第一,优秀的人。第二,“充分Context,少量Control(控制、管制)”的管理模式。

需要分布式的处理器,不只是一个执行者,每一台分布式计算机都有判断能力,都要聪明。

每个人有他需要扮演的角色,掌握所有的上下文信息,做出业务决策。在必要的时候,做出少量的干预。

有了以上两点,就能保证组织内的交易成本最小,并且做出高质量的决策。

基于这个理念,在我们公司,遇到问题的时候,往往习惯先问Context是不是不够充分,而不是增加Control(控制、管制)。

比如某项进展出了问题,我们首先不考虑让更高阶的人来做,而是反过来想,是不是Context不够,是不是没有把行业的情况、业务数据、过去的失败案例分享给他。

作为管理者,要想想你作出比他人更好的决策,是因为能力还是你的context更充分,是不是存在信息不对称?

大家仔细观察会发现,有时管理者甚至利用信息不对称,来体现自己的价值。

所以,在公司内首先要把建设Context这个基础工程做好,然而这并不容易,需要大量的沟通、管理和产品技术工作。

四、打造高质量决策的企业,避免CEO理性自负

从具体操作层面,我们做了一些实践,分享给大家:

第一,减少规则和审批。

不允许部门随便出规定,即便不得不有规则,我们也希望规则非常简单,不允许有长达几页纸,非常难执行的规定。

要减少审批,甚至希望尽量不要审批。

第二,组织结构灵活,拒绝领地意识,能灵活调整汇报关系。

让大家意识到,汇报关系只是汇总信息一种方式,只要业务需要就可以随时调整。

如果我们有一个项目非常重要,我们可能需要市场部的同事都支持这个项目,那在这段时间里,这个项目的主管也是市场部同事的主管。

第三,弱化层级跟title(头衔)。

我们鼓励年轻人多提想法。我第一次担任CEO是26岁,我相信我们公司26岁的人有很好的实践经验,受过很好的教育,只要给他们好的context,他们也能做出好的决策。

为了避免形式感给基层节点带来压制,我们弱化层级,首先是不允许这种称呼——“老大”、“某某总”、“老师”,这种称呼一旦出来之后,很多想法就不能涌现出来了。

他们可能会倾向于先听听“老师”有什么意见,自己不能先说出来。我们没有title(头衔)带来的日常可见的待遇区别。

比如什么样的人配备什么样的电脑,什么样的人配备什么样的办公桌,这样也会带来层级感,也会影响不同的同事发表意见。

第四,我们鼓励内部信息透明。

我们鼓励群聊,各部门之间充分沟通,不要只跟CEO沟通。也不提倡一对一的沟通,我们认为一对一的沟通效率很低。

如果有新加入的同事或者高管希望跟我一对一的沟通,我经常会说你可以抄送给我,但你首先发给其他人,发给需要和你配合的人。

我们让管理层的OKR(目标与关键成果法)对下属员工保持公开,让大家知道你在做什么,为什么在做这个事情,其他部门的人在做什么。

OKR(目标与关键成果法)的制定过程也不是自上而下的分解,而是大家互相之间自己对齐。

看一下上级的OKR(目标与关键成果法),看一下别的部门的OKR(目标与关键成果法),看一下同级的OKR(目标与关键成果法),了解目前公司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这个季度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我做什么能够帮助他们。

季度会也是尽量让相关人多参与,并不是一个非常小范围的高管会。我们还会经常举办CEO面对面,在这个会上回答员工提问,让大家了解公司进展。

第五,我们认为做到充分建立context,需要好的内部系统做支持。

我们有将近100个人内部工具开发团队,做各种工具尝试。比如我们自己开发了OKR(目标与关键成果法)系统,并且和内部使用的IM打通,方便大家互相查看。

这些基础工具,第一可以让人更轻松,第二可以规模化。

新人加入公司,很快能适应OKR(目标与关键成果法)系统,很快可以看到内部的资料,从内部获取信息。他也能意识到,他不仅仅有获得信息的权利,也有支持相关工作的责任。

这样的实践,在我们看来,是把公司当成产品来建设,让公司内部的context更有效,让这个系统分布式处理能力更强。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本文经源码资本(ID:sourcecodecapital)授权发布。

关键词: 解决方案 超级计算机 自上而下

推荐DIY文章
环球微速讯:张一鸣:一把手要警惕“理性自负”
环球观察:「迅实科技」(SprintRay Co.)获过亿美元D轮融资,提供一站式口腔数字化解决方案 | 36氪首发
精彩看点:元宇宙火爆一年后,金融泡沫被戳破了吗?
环球热议:36氪首发 | 「宠云行」获数千万元A轮融资,致力于打造宠物行业供应链一体化服务平台
焦点快报!广发中证全指家用电器ETF净值下跌1.86% 请保持关注
天天速递!惊!海天味业深陷双标丑闻,公募基金早提前跑路!
今日精选:爱奇艺需要米未
环球视讯!没有了S级“大制作”后,爱奇艺要推行实现“众片平等”
世界今亮点!蔚来大步闯欧洲:路径、底气与挑战
天天微资讯!Operator VC与Investor VC:谁是更好的VC
环球新资讯:大小盘风格切换时,一个有意思的流动性现象
环球观速讯丨梅花生物最新公告:参股公司艾美疫苗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
消息!海天味业10天3次回应添加剂争议,庞康承认实现年度目标压力很大
全球热推荐:彭博:全球外储狂降1万亿美元!创雷曼危机以来最大降幅
当前观察:农行贵阳分行:科技服务客户 创新提升品质
全球热推荐:超七成个股下跌、84只主题基金年内告负 新能源板块的春天何时回来
焦点热议:超过雷曼危机创史上最大降幅!强美元冲击下,全球外储狂降1万亿美元
【天天新视野】瑞士信贷银行面临重组挑战
热资讯!最牛狂赚492%!基金公司长期业绩榜单发布
每日快看:燕窝第一股难产,投资人又打起了燕窝饮料的主意
全球观点:2022年9月安徽新三板企业市值TOP100:天海流体等26家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