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下发通知,安排部署校外培训“监管护苗”2022年暑期专项行动,重点聚焦校外培训机构较多的省会城市和群众举报投诉集中的重点城市,着力解决学科类培训隐形变异、非学科类培训恶意涨价、“退费难”等问题。
“双减”政策实施一年来,校外培训市场虚火大幅降温,学生学业压力得以减轻,家长焦虑得到有效缓解,家庭教育经济负担明显减轻,教育逐渐回归初心。据教育部统计,经过治理,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压减率约为92%,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压减率约为87%,预收费监管基本实现全覆盖,监管总额超过130亿元,收费较出台之前平均下降四成以上,校外培训治理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在看到校外培训治理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家长对子女上好学校、考好大学的企盼和对职普分流的顾虑依然存在,这也是为人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正常心理。受此影响,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焦虑不会自然消减、对报辅导班的冲动也不会自然消失。与此同时,当前受全球疫情影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校外培训资本在没有找到新的、更好的出路情况下,仍有重新进入该领域的可能。因此,校外培训治理必须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今年暑期是“双减”后的第二个暑期,能否守住校外培训治理成果是今年暑期面临的重大考验。今年4月至6月,教育部组织开展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治理“回头看”工作,从查处的问题来看,依然存在着培训机构压减“假注销、真运营”,以非营利外壳违规开展营利性行为,未执行政府指导价进行收费,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使用不合规培训材料和不具备相应资质的教学、教研人员,未使用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等问题,这表明校外培训虽然虚火已祛但问题依然暗流涌动。
校外学科类培训隐形变异是暑期校外培训治理的重点,解决隐形变异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充分发挥群防群治的作用,要加强宣传引导,畅通举报渠道,广泛动员街道、居委会、社区等力量,深入推进网格化管理;针对群众举报、舆情监测等渠道反映的隐形变异违规培训问题,要快速核查联动处置,共同打击校外培训领域违法违规行为。
非学科类培训趁暑期恶意涨价被老百姓深恶痛绝,打击违法违规收费行为必须严格落实培训机构预收费监管要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牵头金融监管部门积极开展巡查抽查制度,借鉴教育部印发的地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治理工作做法的通知,指导培训机构实行明码标价,将培训内容、培训时长、收费项目、收费标准等信息向社会公开。要对各类违法违规培训行为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及时更新机构“黑名单”,对典型案例公开曝光,强化警示震慑。
暑期时间长,如何让中小学生度过一个平安、愉快、有意义的假期,不仅是学校、家长操心的事,也是社会应关注的事。教育行政部门也要注重丰富暑期托管服务内容,可以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统筹协调,有效开放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设施,面向中小学生组织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拓展学生兴趣爱好,提升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杨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