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澄田花苗
(相关资料图)
编辑|张友发
国庆七天乐,已经过去一天了,不知道我们的读者有没有去影院,是从《万里归途》《平凡英雄》《钢铁意志》三部四字电影里挑了一部,还是重返童年地看了《我是霸王龙》《新灰姑娘2》和《新大头儿子小头爸爸5》?又或者,你还在等待明天上映的灾难片《搜救》?
从票房和观影人次来看,昨天去看电影的人并不如往年多。灯塔专业版显示,10月1日单日票房2.65亿,观影人次也只有639万。单说数字可能冲击力不够强,和往年做一下比较就能有更直观的感受:
去年国庆档(10月1日-7日)首日票房为6.3亿,是今年同期的两倍还多,前年是7.4亿,2019年赶上70周年大庆,“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传遍大街小巷,节日氛围加持下10月1日的单日票房高达8.15亿创纪录;即使是2017、2018年的国庆档第一天,也都能拿到3.5亿加的票房。
往年的10月1日
相比以往,今年的表现,实在是有些过于平静了。国庆七天假,自然是好档期,只是影片供给没能配得上这么好的档期:
9月30日上映的三部影片,在战争、历史和现实主义之间各有定义,但仍可以高度统一地让观众产生“主旋律”的第一印象;昨天上映了《我是霸王龙》《新灰姑娘2》和《新大头儿子小头爸爸5》三部子供向影片,更不是主流观众的“菜”;至于即将上映的《搜救》,作为一部灾难片,在这个节假日也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看似有7部新片上映,但观众还是没得选。
没有成人动画电影,没有喜剧,也没有爱情,既没有强片爆发能量,也没有多种口味作为调剂,国庆档首日票房惨淡,难道不是必然结果吗?
看什么,怎么看
并不是说今年国庆档一部值得看的片子都没有,在讨论档期影片供给和观众需求的关系之前,不妨先来看看这7部新片是怎样的存在。
目前为止档期第一梯队只有《万里归途》一部,票房刚刚过3亿,但豆瓣开分7.6,在观众评价越来越苛刻的现在,这样的评分已经是院线电影里比较好的了。而影片上映前,单纯从影片释放出的宣传信息揣摩,很容易从“撤侨”“外交官”“张译”这些元素里得出简单粗暴的结论:这是一部主旋律影片。
但看过影片的观众或许会发现,《万里归途》已经在主流价值观的叙事下,通过商业类型片的技法,较为完整地讲述了一个可看度较高的故事。
张译饰演的外交官原本只是为了把处在战争中的同胞带回国,因为牵挂家庭,本不想在战场多停留,但意外接连发生,在每一个关键节点,他都做出了不顾个人安危的决定——主角的行动轨迹推着影片的几处重场戏浮出水面,靠着张译的演技和水准在线的视听,整部片子呈现出不错的商业片质感(不过多剧透)。
影片在豆瓣有一条高赞评论写道:完全当成主旋律未免太狭隘。
这个评论很有意思,首先肯定了影片有可取之处,其次,无形中把“主旋律”和“好电影”放在了对立面——从什么时候开始,观众对主旋律影片产生了“不好看”的刻板印象?主旋律电影是不是总意味着爱国情绪高涨但电影技法平庸、观赏性不够?
或许这几年同类的影片实在太多,观众已经密集地接受过电影的爱国主义教育了,在都已经有爱国情感的共识这一前提下,对主旋律影片的叙事和视听都有了更高的要求,而这些要求也很简单,总结下来就是“好看”。
老戏骨带着想要进军大银幕的流量明星,再添置一位具备美貌但存在感不高的“工具人”女性角色,片子好看不到哪儿去——这是观众对这类配置的影片的另一个刻板印象。必须承认,观众也是被这样的电影“伤害”过才会产生这样的抵触情绪,而一杆子打死还是有些武断。
从《万里归途》目前的票房表现来看,是没有达到与影片质量本身相匹配的成绩的,这是市场在大量“投喂”给观众同质化的、质量不高的影片的后果,观众受过伤,之后出现的电影也受了伤。
同档期《钢铁意志》和《平凡英雄》两部影片,目前的票房加起来也不过1个亿,有影城经理在朋友圈发过这三部影片的海报,配文是“欢迎政府、企事业单位包场”。虽然从业者的意思并不是“这样的影片只适合体制内包场观看”。
但,一部电影如果被当作商品,要在市面上售卖,必然要面对各式各样的消费者,目标受众是各年龄层的审美不同的大众——当观众意识先行,认定这些影片是拍得不好、枯燥无聊的那类主旋律影片,谁都无法从中独善其身。
而另一边,《我是霸王龙》《新灰姑娘2》和《新大头儿子小头爸爸5》的存在稍显多余,并不是说大档期不能有子供向影片,但三部扎堆,犯了和上述四部电影一样的错误——只有一个类型,可以约等于没有,影片中难以产生赢家。更何况,子供向影片从来都不是能在国庆档期卖座的存在。
还有一个更加“莫名其妙”的灾难片空降行为发生:在《长空之王》撤档没多久,之前几乎是音信全无的《搜救》定档10月3日。国庆节假日看灾难片,是一种过去少有的反套路操作,当然,在档期已经和观影行为绑定越来越松散的当下,并不能直接预判这部影片就一定会败北,如果明天上映后影片口碑极好,也是有机会扭转国庆档首日的低迷的,只是你我或许都知道,这种可能性并不高。
所以,简单盘完这个国庆档7部新片之后,我们也不得不发出和观众一样的质问:你要我怎么选?而昨天国庆档首日的票房表现,也残忍且直接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需求多样,供给单一
很明显,这是一个观影需求被忽略的国庆档。
如果从过往的经验看,追溯到2016年,档期内有《湄公河行动》和《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还有《爵迹》与《王牌逗王牌》,虽然彼时的国庆档票房能力并没有近几年这么高,但在影片类型供给层面,也称得上丰富;
2017年,《羞羞的铁拳》和《英伦对决》《追龙》《缝纫机乐队》等几部主要影片撑起了票房,那是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档期;
2018年延续了这一点,《无双》在犯罪和动作类型上表现优异、《李茶的姑妈》提供了笑料,《影》充满质感,不同口味的观众可挑选的影片基本都在,观众基本盘也就稳定了。
高光时刻发生在2019年,8天50.49亿的漂亮成绩给国庆这个重大节日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而那一年,是有《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两部档期内拿到近20亿票房的大片的,还有《攀登者》用6亿的票房做补充,具体看这些影片,除了爱国情绪饱满热烈的《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也属于商业类型片中较为成熟完整的存在了——
这几部影片有爱国主义的共同之处,但在那一年,观众是不会发出“无聊”的抱怨声的。
当年新主流电影探索出好看的拍法,观众看着新鲜,二是彼时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节日的氛围浓厚,影片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而在如今,这一类的影片对观众来说已经是太常见了,加上没有天时地利,也很难“人和”。
回到档期影片类型上继续说,2020年国庆档有《我和我的家乡》《姜子牙》《夺冠》三部影片,还有《急先锋》和《一点就到家》,就像货架上摆满了包装不同、味道也不一样的饮料,总有人会在口渴的时候选择其中一款或者几款。
但今年的国庆档并没有做到这一点。
“新主流电影占据了国庆档绝对位置之外,还应该有多样化、多品种、多类型的电影。”曾有资深从业者对毒眸(ID:DomoreDumou)表示,市场层面需要更多头部的类型电影来满足观众多样化的需求,进一步激发电影的电影观众的观影热情、点燃市场。
而当影片类型供给不够丰富,国庆档的票房局面也就不容乐观。
之前的国庆档,大多是“双轮驱动”,2019年的国庆档,票房冠军影片《我和我的祖国》收获19.6亿的票房,占比43.8%,亚军《中国机长》的票房占比为38.8%,差距并不大;2020年《我和我的家乡》18.7亿的票房,在档期内占比达到47.3%,但也只甩开了第二名《姜子牙》近5亿;去年截然不同,《长津湖》几乎一枝独秀,档期内票房32亿,占比高达73%,与《我和我的父辈》拉开了明显的差距,尽管如此,因为头部影片太猛,还是可以强势拉高整个档期的票房、带火整个国庆档。
但今年目前,以上两种情况都很难没有发生,同质化的影片扎堆且表现平庸,今年国庆档总票房要超过去年的43.89亿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了,甚至可以说达到30亿+,也希望渺茫。
更重要的是,过往几年由于爆款影片存在,国庆档之后整个十月,质量上乘的影片能在票价回落之后,长线地收获票房,而如果档期一开始就乏力,影片供给单一,之后大盘的表现同样值得忧虑,甚至能直接影响着2022年最后一个季度电影市场的表现。
担忧存在,但展望未来前不妨还是先回到过去:制造国庆档票房新纪录的2019年,有一个非常好的信号是,主旋律商业片验证了这一题材类型也能狂揽票房、被观众喜爱,它们的存在充分贴合国庆档这一档期的气质。
国庆节日给了国庆档“主旋律”的标签,电影被赋予了记录时代和彰显民族性的重要意义,在保留这一特质的同时,电影的娱乐消费功能也不应该被忽视。
比如当年《羞羞的铁拳》上映之时也是存在口碑争议的,但仍然能在档期内拿到高票房,给观众带来欢笑;《姜子牙》亦是如此,它和节假日并没有多大的内容气质上的关联,但依然可以被观众选择——
从过去的经验里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国庆档,甚至任何一个重要档期,都容得下不止一种类型、一种声音,而这也是中国电影市场和中国电影观众的特质:广阔、包容、潜力无限。
电影消费娱乐行为和爱国主义主旋律也从来都不是对立矛盾的存在,只不过,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才是眼下最迫切的事。